“革命的”白云庵
光绪二十年(1894),僧人智亮(得山)带徒弟意周,游方到西湖白云庵。师徒俩人见庵院飘然于山林云水之间,爱其清静幽僻,便在此隐居下来。
老僧俗名得山,俗家绍籍吕姓,雍正诗人吕留良之后。
徒弟名意周,俗家淮北李姓。师徒皆好侠尚义之人,曾往嵩山少林寺习武有年,尝读《大义觉迷录》,常为此扼腕长叹。
20世纪30年代《越风》杂志在“白云庵革命党人掌故”中披露,光绪二十七年,陶成章、龚未生(宝铨)到白云庵避暑,饮食茶水均托庵院代办。夜晚,他们与得山、意周在院中乘凉闲聊,谈到朝政国事,清廷昏庸,官员腐败,吏治残暴,以及满人对汉族无所不在的压榨。众人无不义愤填膺,日久天长,得山师徒受到熏陶,对反清志士仁人的所作所为深表同情。
1907年,陈英士赴日,加入同盟会。1908年奉同盟会指派回国,任同盟会上海支部长。上海与浙江的革命党人往来密切,决定共襄义举。二地革命党人在陈英士的促成下,将白云庵作为密谋之地。
辛亥革命前,由沪上到白云庵次数最多者为陈英士、戴传贤、黄郛(三人均系浙人)。其余革命党人有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敖嘉熊、褚辅成、王文庆、魏兰、徐锡麟、王嘉袆、龚宝铨以及浙东沈荣卿、周华昌、竺绍康、王金发、张恭等人,到杭亦多集会于此,密商推翻清廷,光复浙江。
蔡松坡(锷)由桂省到杭,也在白云庵与顾子才(乃斌)、吕献之(公望)、黄元秀(文叔)共谈数日,借商策略。
由此,每有革命党人来到,得山师徒二人竭诚招待,不遗余力。
阮毅成在《三句不离本杭》写道:在辛亥起义前,革命党人每以白云庵为集会之所,以掩饰清吏耳目。徐锡麟赴皖前,革命同志在庵中为之置酒饯行。徐氏在席上慷慨陈辞,谓法国革命乃历时七十年,始告成功,观吾国举事,方在萌芽,如无人牺牲,焉能成功?余此行决不生还,惟望同志努力,以竟其志。
徐锡麟气宇轩昂,慷慨陈辞,举座肃然。后来,徐锡麟果然践行斯言。
辛亥之役,陈英士等与杭州同志商谈,亦屡次到白云庵聚会。
浙江光复后,得山离庵,云游天下,不知所终。未久,时任浙江省民政厅长的褚辅成为感白云庵对辛亥革命之功绩,拟拨圣因寺在海宁田产200余亩充作白云庵基金。住持意周谢绝了政府厚赠,说“名闻利养,非出家人所受也!”非但不居功请赏,反而不为张声,悄然自隐。
1912年12月,孙中山先生到杭,为寺院题写“禅达明义”匾额。
抗战时,杭州沦陷,白云庵成为掩护游击队员的处所,后不慎被日军察觉。
据时任浙大法学院院长的阮毅成记载,住持意周和尚闻讯后逃到丽水暂避。敌寇多方搜捕不得,遂纵火将庵房烧成平地,月下老人祠亦带被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