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扇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杭州扇业祖师殿石匾(清代)
至南宋迁都杭州,经济的南移,开创了江南在历史上的辉煌,文人墨客纷纷齐聚,秀丽的山水,空濛的西子,一时间,风雅之风如发酵的酒水醇酿,愈发浓烈。文人执扇或吟诗作对,或泛舟湖上,或焚香听琴,或煮酒相谈……文雅之事,似乎少不了扇子的身影,手持一把好扇,不仅是表现着一种个性,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或许,正是苏轼的摇扇小吟,才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小雅。当时随着皇室南渡“直把杭州作汴州”,制扇工匠聚集杭州,制扇业也成为点缀新都繁华的一项重要行业,有吴自牧《梦粱录》中载:“杭州城大街买卖不绝”,“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珍异珠宝、时新海鲜、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其中扇子就有“徐茂之”、“青篾”、“周家商铺”、“陈家扇铺”等著名商号,细画绢扇、细色纸扇、影花扇、藏香扇……应有尽有。在南朝,“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收则折叠,用则撒开,亦称为“摺(叠)扇”。宋代,折扇大量出现,由于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一时是文人雅士的宠物,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杭州府志》记载,苏东坡在杭时常常亲自断案,一日,有人告一家扇子铺欠钱二万不还,把被告叫来讯问,那扇子铺老板说:不是不肯还钱,实在是因为这天气久雨转寒,扇子卖不出去。苏东坡听了让他回去拿二十束扇子来,就在大堂上,用判事笔随意在扇子上作行草或枯木竹石,然后交给他。早有人将此事传出去,那人才出门,就有人来买他的扇子,一千钱一把的扇子,立刻卖光,于是还了债主的欠款。
苏东坡和王羲之题扇助人的记录如出一辙,文人情怀,是要借物发挥的。借扇行善,扇子亦善。
杭州的扇子,自古有“雅扇”之称,五彩缤纷,种类繁多。老百姓用的有葵扇、竹编扇、芭蕉扇、绢扇、羽扇、纸折扇、檀香扇、麦草扇等等。葵扇朴实自然,竹扇轻巧灵便,绢扇古雅轻盈,檀香扇华贵香馥,折扇潇洒大方,羽毛扇悠闲飘逸。林林总总,堪称扇子的大千世界。
到了明清,杭扇进入鼎盛,有50余家作坊,5000多名工人。林芳儿、张子元、舒莲记、王星记等,都是前店后厂的生产经营方式,分布在当时的扇子巷、太平坊、保佑坊、三元坊、官巷口、羊市街等商业中心,很多扇子还出口国外。
杭扇不仅用以生风凉,是一种艺术品,更多是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手执一扇,亦打开亦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是一分儒雅,也是一味贤淑。清末,杭州扇子与杭州丝绸、杭州龙井茶成为贡品,被誉为“杭州三绝”。上海滩名流女眷的梳妆台上几乎都有一把王星记出产的檀香扇;欧美商场的柜台上,王星记的扇子开始与法国香水、瑞士钟表一并展现;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非王星记的牡丹泥金扇不用……伴随着中国人的扇子情结,王星记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