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时期,嘉业堂藏书达20万册、60万卷,缥缃满架、精品纷呈,成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藏书最富的私家藏书楼。
镇楼之宝有著名的“宋刻四史”:字大如钱的宋椠《史记》,镌刻遒劲的《汉书》,雕版精致的《后汉书》,纸墨精良的《三国志》。其中,明刊本是嘉业堂的精华。明代国宝级典籍《永乐大典》全世界现存仅约400册,其中有42册盖有“吴兴嘉业堂藏书印”。
书藏南浔。正是嘉业藏书楼,让南浔的水土有了深藏于血脉中的书卷之气,如经久不息的溪流,从一家一户门前汩汩流过。据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的进士多达41人。南宋至民国,全国有影响力的南浔籍专家、学者就有80多人。清三百年,南浔出学者450人,著作1200种。江南六古镇,南浔独占鳌头。
手握孤本、善本而不自秘
从私人藏书楼到现代公共图书馆
古镇上的张静江故居“尊德堂”前,有一副抱柱对联,“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积德”和“读书”四字,可以说覆盖了南浔乃至整个江南的商贾名流、文人学士的心智探求和理性嬗变过程。
身为一个藏书家,刘承幹最难得的是手握孤本、善本而不自秘,尽量使其发挥“作育人才”的作用。嘉业藏书楼建成后,一直秉持藏以致用的理念,开放藏书供人阅读。楼内辟有专门的阅览室,只要有熟人或名人介绍,都可以来此借阅抄录。有学者为了抄书,在楼中一住数月,膳宿都由刘承幹负担。
除此之外,刘承幹还热衷于自费雕版刻印,使得嘉业藏书楼逐渐成为一座中华民族古代珍本的宝库。他在坚持一流水平校勘补遗的同时,还坚持一流的用料和刻印。版片全部采用枣木,枣木纹理细密,质地较硬,且不易虫蛀,适合南方气候下长久保存。王汉章在《刊印总述》中称刘承幹的刻书是“近三十年来,木版家刻书之最精者”,是“近代中国木刻书之代表者”。
他曾斥巨资将约三千卷古籍进行了雕版刻印,使不少珍本得以流传。吴昌硕、王国维等人都曾为嘉业堂刻印的书籍校订过稿本。
浙江藏书家不仅以藏书丰富闻名于世,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传播作出巨大的贡献。1951年11月19日,70岁的刘承幹致函浙江图书馆,愿将书楼与四周空地并藏书、书版连同各项设备等悉以捐献,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从此,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名楼从私人藏书楼转变为浙江图书馆古籍库的一部分。
从私人藏书楼到现代公共图书馆,嘉业藏书楼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印证着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与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