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乐黛云去世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7-28 08:53   

既开风气也为师

1952年后的近20年,历史的浪潮让乐黛云历经沧桑,数次的下放劳动里,她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

1972年年底,她和家人再次回到北大。20世纪7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招收了一些留学生,乐黛云从1976年开始承担这批留学生中国现代文学课的教学工作。为了给外国学生讲好这门课,乐黛云努力突破当时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僵化模式,为他们讲茅盾、巴金的作品,吸引留学生们认真听课。这段经历,成为她开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颗种子。

1981年后,乐黛云在教授留学生中国现代文学过程中积累的研究成果逐渐发表,她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刊发《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一文,同时还编译了《国外鲁迅研究论集》,这部论集对国内的鲁迅研究起到了开阔视野、促进发展的作用。

1981年8月,乐黛云应邀前往哈佛大学访学一年,随后又到伯克利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两年。在此期间,乐黛云对比较文学学科着迷至深,她借阅了大量这方面的书,又把所有积蓄都买了比较文学书籍,并决定将她的后半生贡献给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事业。

1984年,乐黛云回国,继续钻研比较文学。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大学成立。乐黛云在这里承担着“马前卒”的工作,将学者们团结在比较文学周围,她笑言自己是“拉大旗作虎皮”。学会组建第一届比较文学讲习班时,有200多名青年教师参与,后来,他们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黄埔一期”。

不久后,国家正式批准设立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乐黛云担任所长。她下定决心要做出实绩,竭尽所能“为中国培养人才”,心无旁骛投身教学,在北京大学开设“比较文学原理”“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小说分析”等课程。

全身心投入工作,学术专著也随之诞生。1987年,乐黛云的《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出版,季羡林亲自作序,并赞叹“如入宝山,不知道捡哪一块为好”。在乐黛云主持下,短短几年间,中国比较文学相关专著便出版数百部。

在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中,学者们公认乐黛云“既开风气也为师”,而她认为自己只是个“鸣锣开道,打扫场地”的角色,“一个学科的发展,一项事业的发展,比起个人的得失来,不知道要重要多少倍”。

从青丝到白发,未名湖见证了她的坚韧与奉献。2022年,乐黛云老师发表她的90岁感言:“我很庆幸选择了北大,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文学研究作为我的终身事业。我从小就立志从事文学工作,最大的愿望是把美好的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让各国人民都能欣赏到优美的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国。我努力做着,虽然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一直是这样做的。”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