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 他率先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4-16 08:43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严文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4月14日20时1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严文明于中国考古有多重要?2023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将“终身成就奖”授予了严文明。这是世界考古论坛第一次授予中国考古学家该奖项。

颁奖词说:“这不仅是对严文明先生在推进考古学科发展上的杰出贡献的认可,更是对他不懈地向公众宣传考古学对于当代社会及人类共同未来重要性的肯定。”

严文明与浙江考古有多年的缘分。

“从美丽的小洲(良渚)出发,过一个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桥(跨湖桥),最后上了山(上山),这是一条通向远古的诗意之路。”严文明曾这样形容浙江考古的万年浪漫,他的足迹也踏遍了这些遗址。

他提出“重瓣花朵”理论

揭示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密码

严文明,1932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并留校任教,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曾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兼任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国际史前学与原史学联盟常务委员等职。长期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河南洛阳王湾、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山东长岛北庄、河南邓州八里岗等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考古学文化谱系聚落形态、文明起源、农业起源等方面多有创获。主要著作有《仰韶文化研究》《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史前考古论集》《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等。

严文明还以哲学家的思辨和诗人的眼光洞悉中国史前文明的结构美,提出了“重瓣花朵”的论断: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层花瓣。每部分之间都紧紧相连,具有文化上高度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一理论被认为揭示了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密码。

“没有任何外力可以把中华文明推倒,中国的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延续下来,从未中断。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是这样的。”在最近播出的纪录片《何以中国》中,年逾九旬的严文明掷地有声地说,“中国文明就是多元一体,持续发展。我们中国人认识了自己的历史,应该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说,“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在取得成绩和反思过程中,得到了相当多考古前辈和业内同行的关注与指导,这其中北京大学严文明先生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严先生自始至终关注着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他的关注也几乎伴随着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发展的起伏”。

第一志愿是物理系

对考古“死心塌地”

1932年10月,严文明出生在湖南省华容县一个普通的家庭。“文明”二字,是父亲取的,出自《尚书·舜典》里赞扬舜帝的话,“浚哲文明”。

从小,他立志成为科学家,1953年报考北京大学时,第一志愿是物理系。当年,长沙一中有6名学生考入北大,其中4个在物理系,严文明却阴差阳错进了历史系。

大二分专业,考古教研室主任苏秉琦找到严文明:“听说你的理科成绩不错。”严文明老实回答:“我喜欢理科,对历史一无所知。”

苏秉琦笑了:“那正好,你学考古。”考古尽管也划在历史系,但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都跟传统的历史学科有很大区别,“考古要测量、要统计,数学、物理这些知识,考古都需要。”

大三那年,严文明参加田野实习,先到内蒙古赤峰研究红山文化,后到林西研究细石器文化。带队的老师是裴文中先生,著名的“北京人”就是他发现的。

老先生很幽默,招呼大家上山就说,“哥儿们跟我一起去啊!”在漫不经心的聊天时,就捡了一把细石器。

此后,严文明又在邯郸涧沟、龟台等遗址参加考古实习,从调查、发掘到整理、编写报告,一个学期下来,对考古已是“死心塌地”。

1958年,严文明毕业。“领路人”苏秉琦给他安排了新任务:留校任教,专攻新石器时代考古。

“既然让我当新石器考古的教师,我就全国各地跑,博物馆的、考古队的资料,看了以后我都记下来。” 严文明编写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讲义初稿)》,1964年铅印出版。

历史系主任翦伯赞看到样书后说,“我们从事历史研究的就希望看到这样的书,把考古报告的内容系统化了”。他建议严文明,好好研究一下讨论热烈的仰韶文化。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