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也有涯,而艺无极——在杭州看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能看到什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12-27 09:55   

到杭州来看赵无极,无疑是一场独特的文化旅行。

天南海北的艺术迷来到这里——南山路216号,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100元一张的门票没有止住观众热情的脚步,熙熙攘攘的长队绕了两个180度的弯儿,像一条游龙,队尾蜿蜒到了百来米外美院的校门口。

这是迄今为止亚洲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赵无极作品展——129件重要油画作品,加上水墨、水彩、版画、瓷绘和相关文献共230余件。“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的命名恰如其分。

赵无极与建筑大师贝聿铭、作曲家周文中并称为“海外华人艺术三宝”。当他的作品漂洋过海、重返他艺术生涯的起点西子湖畔,我们看到了什么?

4fa30b815152b636732ff1fb0c3709c3_zjrb2023122700004v02b002.jpg

“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现场。 本报记者 董旭明 摄

看画 

艺术让人有感觉

上午9时,是美术馆开门的时间。翘首以盼的艺术迷排成一条长龙,随着队伍慢慢挪了进去。此刻的展厅里、画作前,人们拥在一起又井然有序,频频在人群中举起的相机与手机,定格这经典的一幕。

“好比是狂热粉丝终见偶像。”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小李打了个比方,来形容自己与赵无极作品的相遇。

他说,赵无极的画作,有古青铜器上的钟鼎文,有宋画中的山水意象,有莫奈、塞尚等西方画家的影子。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喜欢的赵无极。

王晓晴是一位来自上海的艺术迷。在动身来杭州之前,她特意花了几天的时间,在网上通读了一遍有关赵无极的纪录片和访谈。

“看赵无极有点像苏轼在《题西林壁》说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她兴奋地向记者分享自己的感受——瞧,在画作《20.12.49》中,牛背上的人好像扛着一把猎枪,结合位于整幅画面右侧、机警回头张望的野鹿,作者是否描绘了一场狩猎的图景?这全靠观画人的觉察和阐释。

美术馆策展组成员薛佳音告诉记者,“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9月底开展以来观众已超过17万人次,“无疑是今年国内最受欢迎的展览之一”。

网上有个热门提问,叫“如何假装看懂赵无极”。

a0c871f19243bbcc6b2913db704c7572_zjrb2023122700004v02b006.jpg

余旭红办公室墙上挂满了赵无极画作的打印件。 本报记者 姜晓蓉 摄

看画面吗?作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代表,我们很难用一种具象的语言去描述、表达,他的笔触与符号,如果非要形容,那便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看标题吗?在展览中,许多观众发现,赵无极的许多画作都以作品完成的日期命名。这无题之题,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他的种种人生际遇:有思乡之愁、有丧妻之痛、有行旅的焦灼、有无望的长吟……这是一个真实的赵无极:可信、可爱、可敬。

早年,赵无极在国立杭州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学习、任教,他的艺术生涯萌生于杭州,杭州的山丘、湖泊、树木、小屋,成了他反复描绘的对象。

创作于1947年的《我在杭州的家》描绘的是他与妻子谢景兰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居所,这是一幅具象油画,林木掩映下的屋舍一派悠然。他人生中最后一幅油画《18.03.2008》也现身本次展览,描绘的同样也是他内心挥之不去的西湖。西湖是萦绕在赵无极心间的永恒风景,同时也是他创作的艺术现场。

在赵无极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画变得烂漫、瑰丽,究其所以,更多的也许是一份自由而澄澈、快乐又通达的心境。

从离乡再到回归,从年轻的叛离、中年的融合再到晚年的广阔,在129幅油画之中,读到的是一位艺术家跨越大半个世纪的自传。

于是,本次特展专用留言本里,观众用画和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展感受,已写满6大本。有人画下自己对赵无极作品某个局部的临摹,有人把赵无极和自己画在一起。有人留言:“老天爷,真的看不懂”,又有人在这条留言下回复,“无需看懂,感受就好!”不少赵无极的“铁粉”也留下印记。署名“张一”的观众说,从1999年广州的赵无极大展到2023年杭州的特展,内心的震撼、感动始终没有变。一位来自法国的观众提笔写下拉丁语名言:“Ars longa,vita brevis(生有涯,艺无涯)”。

薛佳音说,美术馆很多展览都放留言本,但头一次见到如此热烈、奔放而充满情感的留言本。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潮声丨执笔 何冬健 姜晓蓉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