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 永远抹不去的萧山乡愁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4-03 12:35   

高敬修之妻冯氏,南阳的贞节主角

牌坊不言,却有故事。

位于南阳街道龙虎村的“贞节牌坊”,它不是单一的建筑,而是与高氏宗祠、碑亭一道,成为龙虎山下高氏宗族一款适合慢慢咀嚼的记忆。岩门高氏宗祠,俗称高家祠堂,始建于清顺治年间。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夷为平地。2010年,宗祠两次重修完成,复建后的宗祠牌坊雄伟壮观,牌坊高达10.8米,宽17米。

在宗祠大门东南侧有奉道光皇帝圣旨建有的贞节亭,俗称“圣旨碑亭”,始建于道光四年十一月,保存完好。碑亭高3.5米,占地3.2平方米,全用绍兴柯岩青石凿成。歇山顶,四方柱,构思精巧,结构坚固,亭顶雕有双龙抢珠图案,朝南沿梁上刻有“名世清风”四个大字,朝北沿梁上刻有“令誉重光”四个大字。碑亭中间竖有宽三尺、高一丈的石碑,当地人习惯上称“贞洁牌坊”,为萧山目前唯一的贞洁碑亭。石碑四周雕有图案,上段朝南面雕的是双龙吐珠,北面雕的是双凤吐喜,中间上有“圣旨”两字,下为“旌表已故太学生高敬修之妻冯氏立”。碑北侧中间刻有“松柏坚贞”四个大字,亭子的四根石柱上刻有六副对联。想必被皇帝表彰的冯氏,一定也是位贤妻良母。夫高敬修为清乾隆朝太学生,生年25岁。义子高枚,清道光六年进士,官至陕西监察御史。丈夫早逝,为母则刚,独自一人抚养儿子,且儿子又有出息,符合当时社会的模范标准,表彰也在情理之中。工业文明的冷漠与喧嚣,农耕文明的冷艳与古朴,都难以掩盖冯氏人性折射出来静谧与壮丽。

岩门高氏源出于姜姓,后一直受皇恩。此地原属海宁,清嘉庆十八年因跨江管理不便而划归萧山。一套39卷的《海宁岩门高氏宗谱》,记录了从北宋赵恒真宗皇帝到清末宣统皇帝,700多年的高氏这一大姓的发展历史,颇有史料价值。岩门高氏流传下来的故事颇多,有宋真宗殿前都指挥使、老太尉高琼断臂救驾,口子高改梯子“髙”的故事,有为捍卫高家产业油锅中捞秤砣的故事,特别是宗谱上有关乾隆帝的身世之谜故事最为著名。坊间一直传说着,乾隆皇帝是高家后裔。“调包计”的传说,活灵活现地描述了乾隆皇帝是高家后裔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寻回老牌坊里最初的萧山记忆

目前,萧山各地还留有一些牌坊残柱。如位于江寺公园的旧时萧山县衙戒石碑石柱一根,义桥西庄有明朝正德三年戊辰科吕柟榜、南宁知府盛泷的进士牌坊残柱,义桥牌轩下河道旁留有韩氏进士牌坊残件,这些零零碎碎散落在民间的牌坊构件,记录了各自的时光,很值得我们回味。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有些老牌坊需要拆除,当地政府在牌坊拆除前进行仔细地拍照、录像和文字记录。被拆下来的牌坊构件,放在专用的仓库里,以期在适当的时候易地再另行组建,如闻堰旧城改造就是这样对待石牌坊的。虽然有许多牌坊永远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它们留下的深深底蕴、精巧工艺,伴随着的口耳相传的动人故事,会代代流传。让我们一起来找寻消失在萧山大地上的老牌坊,寻回老牌坊里最初的萧山记忆吧!

为纪念萧山县令杨时的丰功伟绩,在县城大弄口立有功德坊一座;为表彰明御史田麟,在其家乡欢潭村建有“绣衣坊”;萧山县城东门半爿街南岸,原先有十数座石牌坊整齐地竖立在运河畔,大致是朝廷勅封文臣武将,或女人守寡贞节之类;新坝倪藩因开河带来经济繁荣而被皇上赐牌坊一座;楼下陈村有“无头牌坊”,以及道源钟秀坊、黄山陈氏坊等等,这里不一一赘述。这些牌坊与历史上许多牌坊一样,都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了,只以地名或史志留存,抑或以故事留存于民间。

时光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萧山现代牌坊如雨后春笋般竖立起来,村口、庙前、景点,随处可见,如所前三泉王村葛云飞墓道尽头的“浩气长存”牌坊;湘湖景区则恢复了历史上的“城山怀古”和压乌山的石牌坊;灵岩禅寺牌坊庄严肃穆、江寺公园飞檐斗脊的牌坊极尽江南特色、寺坞岭山门刻着“行幽谷溪涧聆百鸟争鸣,登云岭古道迎四方宾客”,引你走向郁郁葱葱。萧山许多村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在村口竖立仿古牌坊已很常见,如凤凰村、涝湖村、傅墩村、天乐村、裘家坞村、祝家村、涂川村、祥里王村、河上镇口和楼塔镇口等。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义桥镇东方文化园景区口的仿古牌坊,高33.8米,宽37米,同“春江”“明月”楼组成了仿古建筑群,雄伟壮观,古色古香。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总投资高达2820万元。中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在游览东方文化园时,泼墨写下了“天下无双”四个大字。这座牌坊建于2001年,是萧山现代仿古牌坊中的佼佼者。

“忘羡一曲远,曲终人不散”,是的,许多古牌坊最终离我们远去,时间的利剑却没有斩断萧山的文脉,曾经灿烂如星的古牌坊,并没有陷入沉寂,反而延续了萧山文化的荣光,呈现出几许青春的力量。萧山的雅致,在于美,在于艺术,在于牌坊。它不会凭空消失,其内在的精神坐标,早已刻在萧山人的心里。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黄建明 许也平  编辑:见习编辑 黄紫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