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女性主义最初是“私愤”
在京都大学念书期间,她恰好赶上了日本1960年代的学生运动浪潮。
上野千鹤子也怀着寻求解放的热望,加入了“京大全共斗”,与男学生们一起,呼喊着上街游行、示威,向警察丢石头。
这场学生运动有没有换来学生期待的公平,很难说,却成为了上野千鹤子女性主义研究的起点。
“他们按照用途给女性分了类。很多人一边占女战友的便宜,一边在背后嘲笑她们。”
所以,指引上野千鹤子成为女性主义者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理论或远大梦想,用她自己的话说,纯属“私愤”——在亲眼看见身边男同学对女同学的歧视与轻蔑后,“我为私人的怨怼而战”。
念完书的上野千鹤子,又发现找不到工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30岁。这段受挫的经历,更让她坚定了要去传播,影响更多人的决心。
上野千鹤子踏上了女性主义研究的道路,她游历四方,后来去东京大学任教,65岁时正式拿到东京大学博士学位。
上野千鹤子年轻时的照片,很多人都看过,大卷发大红唇,时尚摩登。她喜欢打扮,不反对恋爱,爱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了解社会性别和女性主义也没关系,只要年轻女性能自由自在地活出自己就行。”
遗憾与母亲未能和解
上野千鹤子在中国再次爆火,与近年女性议题在社会层面不断发酵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女性婚育意愿持续走低、女性职场骚扰和歧视、强调自我牺牲的母职精神等,而近距离体察东亚女性的上野千鹤子,更能表达她们的心声。
在《始于极限》和《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中,上野千鹤子都谈及了“毒母”现象:“所有女性一旦成为母亲,就会开始对孩子施压”,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
在普遍“厌女”的社会中,即使亲如母女,也存在性别压迫。
上野千鹤子与母亲的关系,也是她最大的遗憾。母亲虽然心有怨言,却无力改变。习惯于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子女,而在十几岁的上野千鹤子的印象里,母亲几乎“无药可救”:“妈妈,就算换一个丈夫,你的不幸也不会消失。”
后来,上野千鹤子才看清,这不完全是母亲差劲——母亲所处的时代女性不被鼓励工作,严重依赖家庭,人生能做的选择极其有限。
但上野千鹤子40岁那年,母亲因为癌症去世时,母女俩也未能实现和解。
对于如何践行女性主义,上野千鹤子并没有明确给出某个标准答案,但在与北大三位女生的互动中,她提到这样的一句话:对于女性来说,有选项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借用上野千鹤子那句话:真正的女性主义,是追求自由的思想,只要自由自在地活着,怎样都可以。
人生中有选项,有自由,不被定义,对每个人来讲都无比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