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众博物馆缘何成“网红”?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9-16 10:23   

杭城博物馆超150家 生存成不少人的首要问题

其实,小众博物馆在人气上“更上一层楼”也就这几年的事,根据有关单位的初步调查来看,目前杭州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加起来共有150家左右,可以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在走进这些博物馆以前,很多人心里可能都有一个疑问,究竟什么是“小众博物馆”?

对此,中国博物馆协会非国有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张海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类场馆或许规模不大,不在热门景区,展品不多,也很少被大众所知。但是它与综合性博物馆相比,可亲、可近、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专注在一个小精尖的领域,让大众感受专业的魅力。”一般由当地的收藏家或者企业家出资创办,对于这类博物馆来说,如何生存下去,一直是他们需要不断探索的话题。

走,还是留?这个问题曾3次出现在高继生的面前,从开馆到现在,博物馆一直免费为市民开放,所有的支出全部靠他早年做生意的盈利以及儿子每年的“补贴”,夏天,馆内只有两台电扇在“吱呀吱呀”地打转,为了节约电费,至今没有装上空调。

但即便如此,想要维持一个场馆的运营,每年的开销差不多在十几万,“照相机的维护需要费用,尤其是这些市面上已经绝版的老相机,找不到生产的工厂,我只能自己找工匠画图定制,往往一个零件就要花几千元。”

随着年龄的增大,高继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这几年也不断有人向他抛来橄榄枝,去年,南京的一家院校愿意提供资金支持,希望他的博物馆能够“落户”于此,但最后,高继生还是拒绝了。“说实话,我已经80岁了,实在是不愿意背井离乡。更何况当时的拱墅区政府还为我的照相机打造了一个新家。”虽然现在还是很难,但对于博物馆的未来和出路,高继生说他会尽力坚持的。

为此,记者也咨询了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处的相关工作人员,令人感到高兴的是,他们已经进行了前期排摸工作,对全市各个博物馆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下一步将制定相应的政策。他也期待接下来将会有更多的小众博物馆大放异彩。

“互联网+”宣传模式

提高博物馆的“可见度”

擦亮这些城市的“明珠”后,如何让他们走得更长更远,是第二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魅力。在这张海报的眼中,小众博物馆是对当地文化的重要补充,“比如综合类的博物馆讲述的是一个完整全面的故事,没有办法对某一个特定的文化进行充分展示,但是这类博物馆却能做到。尤其是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他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面临无人问津的困境,渐渐被遗忘。“要想把这些文化传承下来,不只是靠一个摆放藏品的场馆。”

如何提高博物馆的“可见度”?

张海报认为,除了拓展“互联网+”模式下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站、APP应用等,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宣传矩阵。同时,应加强与专业高校、中小学进行合作,开展“第二课堂”等科普教育活动,为游客深度服务。“把博物馆带回家”,开发博物馆品牌文创品,让文化走进生活,形成品牌效应。

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严建强则认为此类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能够帮助普通市民了解某一专业的知识,其走红的背后,从某一程度上也反映了市民朋友学习意识的增强和博物馆市场的相对成熟化。“当观众愿意走进这些博物馆,说明大家已经从比较初级的‘看宝’‘寻宝’的心态,转向主动学习了解某一特定事物,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严建强说。

如何吸引更多参观者纷至沓来?他认为,专门类的博物馆需要在提升社会影响力上下工夫。每一位进入场馆的参观者,都是带着疑问去看的,因此一场好的展览不能只靠藏品堆砌,抓住观众求知的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样化的展览技术。“不论规模大小,每一家博物馆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传播使命。”

“博物馆要有体现所在城市、区域特色的展品,通过展品讲述所在地域的故事,在追求数字化的同时也要在实物展品上多下工夫,而非像过去那样千篇一律展示同一类展品,成功的专门类博物馆可以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周雨菲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根据不完全统计,而杭州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加起来远超100家,其中就包含了像高氏这样的小众博物馆。在他们人气暴涨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