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众博物馆缘何成“网红”?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9-16 10:23   

花费22个月工资只为一台相机

“内功”深厚成金字招牌

区别于综合型博物馆,小众博物馆在规模、藏品数量、品级等方面并不占优势,但它们往往是某一特定领域的“领头羊”,在专业上有着深厚的“内力”,正是这种不可替代性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在古董照相机收藏圈,高继生属于绝对的“隐士高人”,他手中的藏品吸引着无数访客登门,来聆听这些相机背后的故事。

走进位于永和坊的展厅,两个房间摆满了高氏祖孙三代近80年来的收藏积累。“我这里收藏着自清代以来的2500多件藏品,其中有不少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孤品,找不出第二台。”

进门的第一个展柜,陈列着照相机的鼻祖,咱们杭州姑娘黄履于1810发明的“千里眼镜匣”。它的出现,比法国人达盖尔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还要早20年。

在它的身后,是如今唯一存世的“西湖牌样机”,“相机是我花了4年时间磨下来的,1974年,整整22个月工资加上母亲三枚金戒指凑齐的800块从上任持有者手里买来的,这个价格在当时,可以在杭州买100平方米楼上楼下的房子!”高继生回忆,1993年曾有位台湾老板提着两个皮箱专门登门求取这台相机,但他考虑再三拒绝了。

在杭州,和高氏照相机博物馆一样“基本功”扎实的小众博物馆还有很多,中国第一座铜雕艺术博物馆就是其中一家。它由“铜雕父子”朱炳仁和朱军岷,耗费150吨余铜,集百年铜艺世家五代传承艺术精华建造而成。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江南铜屋”。

“江南铜屋”现有藏品2000余件,包括中国第一套铜家具,朱炳仁首创的紫金刻铜壁画、高温珐琅彩铜壁画、艳丽明快的冷彩画等,这些兼具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的藏品,俨然已经成为该馆吸引游客的“金字活招牌”。

兼修外功 主动出击

线上线下多方面发展

除了“内力”深厚扎实,不少博物馆也开始主动出击。开启线上线下双联动传播渠道也是其触动参观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尽管已经79岁高龄,但是高继生用起微信,拍起短视频来一点儿不含糊。他给自己的博物馆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布相关推文,向大家介绍藏品背后的故事,或者是与照相机有关的知识,由他负责讲解的古董相机系列获得1800多万点击量。

线下渠道的互动同样重要,从1993年至今,高氏照相机博物馆一直给国内外游客免费做相机鉴定和专题讲座。免费鉴定老相机数量超过45000台。夏天早上6点半,冬天早上7点,博物馆准时开门,风雨无阻,雷打不动。高继生一直说,他早到一点,参观的人就能多看一会儿。

“在进馆或者鉴定相机的游客中,很多人是周边城市的上班族。为了看相机,一大早就在门口等着了,结束之后,他们直接在门口的公交站坐33路公交车去火车东站,坐高铁回去上班。前几天,我就刚刚送走一个上海来的观众。”高继生笑着说。

与高氏照相机大隐隐于市不同,位于河坊街的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地处商业区中心且不收门票,为了消除公众对于艺术品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博物馆采取了一系列推广活动。“除了结合节日庆典不定期推出铜主题展览外,我们与百度百科合作,上线两档非遗百科栏目,推广铜文化。”

上周,记者就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朱炳仁讲国粹》即将发布的消息。而这也已经不是朱炳仁·铜第一次参与线上传播渠道了,“在牛年的央视春晚上,由朱炳仁、朱军岷设计的铜五牛就登上舞台,腾讯年度综艺大戏《姐姐妹妹的武馆里》,也能随处可见我们研发的铜艺文创品。”朱炳仁·铜文化事业部副总裁廖润丹说。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周雨菲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根据不完全统计,而杭州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加起来远超100家,其中就包含了像高氏这样的小众博物馆。在他们人气暴涨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