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历时3年,中国美院巨型雕塑作品亮相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浙江日报报道 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
红旗漫卷中,汉白玉雕塑《攻坚》迎面而来,震撼人心。长15米、高8米、宽5米,它的体量让人惊叹,它的高度令人仰望;12个情景,67个感动中国人心灵的形象,似有一股声音在呐喊,似有一种力量在涌动,似有一腔激情在燃烧,诉说的是百年来苦难与辉煌。
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攻坚》矗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殿堂,寓意面对前进路上各种挑战、风险、阻力、矛盾,我们党始终带领人民奋斗进取、攻坚克难。
3年的创作历程,10余人的创作团队,50多次改动调整,百余次彻夜赶工……“怎样的作品才能无愧百年党史,才能体现浙江在艺术创作上的水准?我们经历了一次攻坚。”雕塑主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奇瑞说。
在百年眺望未来,《攻坚》,仿佛是一种回答,更是一种象征。
超级工程
3年前的6月,一项任务交给了中国美院。时任雕塑和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虽已多次参与大型主题雕塑创作,但仍感到非同寻常。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以巨型群雕组成的重大主题雕塑工程,是展览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巨型雕塑,仅从工作量而言,就是艺术家不敢轻易尝试的“巨型工程”;要把建党百年历史以雕塑的形式呈现,更是一个“超级工程”。这次创作,由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组织,集结了中国美院,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等代表着中国雕塑艺术顶尖水平的团队。
内容、尺寸、主体、风格甚至材质,每个决定都慎之又慎。经过大半年的讨论和商议,重大主题雕塑工程最终确定由大型党旗雕塑和4组巨型群雕组成。群雕的名字,简洁而有力——《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它们的意蕴,鲜明而深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以《攻坚》为题、展现“伟大斗争”,美院团队拿到“题目”的那一瞬间,一场攻坚的倒计时就开始了。他们最先遇到的,是一个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整体风格。
传统的群雕,多以仪仗式排开,有着特殊的整体感和仪式感,清晰而又稳妥,用来展现历史题材不失为好选择。创作团队反复琢磨着“攻坚”和“伟大斗争”两个关键词,一遍遍地埋头翻看党史——走过百年的中国共产党,不正是一次次在困境中奋起,在绝境中逢生?这段激荡人心的历程,在艺术家心中掀起阵阵波澜,他们推翻原有的设想和构图,决意来一场“冒险”。
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不甘心和不满足,团队迈出了攀爬艺术高峰的第一步。
在中国文化中,自然常常与人格和精神联系起来,杨奇瑞认为,《攻坚》必须有东方意蕴。团队打破一般雕塑常法和格律,汲取中国传统艺术的营造法式和叙事特点,把外形做成一块巨石,群峰高耸而绵延,汇成一种蓬勃向上的态势;他们为每个人物设计动态造型,山势和人势相互呼应,汇成一股奋勇向前的气势——冲锋式、跃起式,这就是《攻坚》的整体风格。
后来,这种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专家团队的充分肯定,被应用在另一组作品《追梦》中。“两组雕塑充满动感,体现进行伟大斗争的攻坚克难,实现伟大梦想的昂扬激情。”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马锋辉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