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戏剧的评价体系。在12月8日举行的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所)联席会议暨戏剧理论评论工作推进会上,戏剧理论评论家李尧坤开门见山提出,“为观众写戏,还是为拿奖写戏?”目前有的优秀剧目成为舞台的过客,这不仅偏离了艺术发展的规范,也背离了市场运作的规律,更与观众的审美与需求渐行渐远。
以此反观建德婺剧团,或多或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近年来,该团每年至少排3部新戏。但是,除了拿奖、收获名声之外,很难投入市场,要想短时间内回本,更加难。
也有人提出:剧团改制是否“操之过急”?当下,国内的戏剧艺术市场并不成熟,在这个时候把专业剧团推向市场,某种程度下会将文化精品一点点推进博物馆。“直到现在,看戏的主要还是老年人,他们没啥消费能力;年轻一代对戏剧的消费习惯还没有真正形成。”省文化厅有关人士说,我省正大力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具有消费能力的年青一代,让他们愿意花钱买票,欣赏传统艺术。
对策:市场开拓与政府扶持、社会助力相结合
提起剧团的困境,洪建波总会下意识地拿省内其他“日子好过”的剧团做比较——他们都是尚未彻底改制的剧团。比如,乐清市给当地越剧团开出的政府购买送戏下乡价格为每场2万元。又比如纯民营起家的台州乱弹剧团,政府各类年扶持高达700万元,发展相当不错。每当听到这些,他的眼里总会流露出些许艳羡。
改革有进无退。洪建波心里明白,重新退回体制怀抱显然已无可能,但他仍希望能得到政府更多的扶持,“不然,能撑到什么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
省文化厅有关人士说,基层院团是普及传统戏剧文化的真正主力军,“如果再不作出调整,这些基层专业院团还将逐年减少。”
浙江省文化馆研究馆员、国家一级演员周子清,是看着建德婺剧团成长起来的婺剧专家。对于建德婺剧团当下的困境,他建议,“能不能先想办法配齐建德婺剧团的基础设施?比如给剧团一个真正的舞台,这个舞台不仅满足了演职人员的排练需求,也能让剧团真正进入市场,售票演出。”
对于困境中的改制剧团,政府再“扶一把、送一程”,或许是当下可以考虑的选择。兰溪市婺剧团也曾因体制机制不活、财政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遭遇困境。在2013年年初,兰溪市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呼吁扶持婺剧团,得到市领导的重视。
今年5月,兰溪市委办公室将一份《关于深化市婺剧团改革的会议纪要》的抄告单下发给相关部门,文件提出:“重振兰溪婺剧,要按照政府扶持与市场开拓相结合、总体稳定与分类实施相结合、保障基本与超收分成相结合的原则,出台系列帮扶政策。”
“省市政府反复强调要加强对戏剧院团的扶持力度,但有的地方具体落实的时候,又会打折扣。”省文化厅有关人士认为,在戏剧市场没有成熟之前,地方政府对于改制后的戏剧院团,不能简单以市场逻辑来对待,“首先要想明白,我这个地方还要不要这个剧种、要不要这个剧团?当地群众是不是真的需要他们?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要好好输血,等剧团有了强大‘体格’之后,再考虑改革、‘做手术’,这样才能让剧团逐渐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
“改革不能操之过急。”周子清也认为,“对于有保护需求的非遗文化项目,不能一下子推向市场,政府需要先扶着上路,让剧团有实力勇闯市场后再放手。”
戏曲的传承,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如绿城在嵊州创办了越剧艺术学校;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也出资数百万元启动濒危剧种守护行动……
张莉的研究结论也印证了上述观点,“只有在政府和其他社会资源的资金扶植下,立足打造‘品牌’,打磨精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营销方式,才能实现改制之后的完美过渡,才能走出戏剧的困境与危机。”
值得庆幸的是,文化主管部门已经看到了问题所在,专业剧团有望得到更多的扶持和帮助。记者了解到,目前,省文化厅正在酝酿出台《浙江省专业剧团建设标准》,其中包含了设备、场地、器材、演员、政府投入等方面,试图通过这份量化的标准,为专业剧团建设改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