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750万
前面说了,范仲淹在苏州买了1000亩田,又在苏州城内买了200亩,当时苏州每亩田的价格是10贯,那么1200亩就是12000贯。当时400文铜钱的购买力和现在25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是相仿的,每文铜钱折合人民币0.625元,每贯铜钱则折合625元,那么买地的12000贯,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750万左右。
一个清官能拿出750万?这要从宋朝官员的俸禄说起。
话说宋太祖赵匡胤靠陈桥兵变起家,就此立下重文轻武的祖训。以和范仲淹同时代,同样有清官美誉的包拯为例,包拯任职开封府的全部年收入为21878贯,按照每贯折合625元的算法,相当于今天的1367万元。欧阳修的《归田录》、叶梦得的《避暑录话》也记录了寇准和晏殊奢靡的生活,前者天天在厕所里点蜡烛,后者请客吃饭极为铺张浪费。宋朝的高级公务员收入就是这么傲人!难怪当时的读书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范仲淹做过两年宰相,其他职位也是省部级的,拿出750万积蓄,在宋朝并非天方夜谭。他曾遭弹劾,来抄家的御史官却抓不到任何不明财产的把柄。
4 规矩
范仲淹亲自制定了非常细致的《义庄规矩十三条》:
凡是范姓族人,每天可以领一升白米的口粮,一个月来领一次,每次领三斗;米必须保证是上等白米,如果是糙米,就加领二成;每一户人家还可以领一个奴婢的口粮,假如那个奴婢服役了15年,而且年纪超过50岁,那么也可以算作族人领取口粮。整个范氏只有在外做官的人不能领口粮。
每年冬天,每个人可以来领一匹布,儿童减半。义庄还设有义宅给流离失所的族人临时借住,还会发一笔钱帮着造房子。
嫁女儿可领钱30贯,第二次出嫁就减少至20贯;娶媳妇同样可领20贯,二婚则不能领了;族人过世,同样可以领到一笔2贯到25贯不等的丧葬费。
这些规定几乎涵盖了现实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令范氏族人的基本生活从此有了保障。义庄规矩中还包含这么一条,外人或者亲戚,如果生活困难实在过不下去了,经过族人商议,也可以给予补助。从某种意义上讲,范氏义庄已从血亲关系的宗族设施,上升到了一个简单的民间慈善机构。
义庄还备有粮仓,每年都会留出足够的粮食,以备饥荒。有几年江南发生水涝灾害,大量灾民逃到苏州城内乞讨,范氏义庄搭起大片茅草屋,供灾民们临时居住,并支起大锅开仓烧粥。春耕时,还会支给每个人一笔路费和种子,好让他们回乡继续耕种。
义庄还设有一位专职管理员。管理员由族人推举,受全部族人的监督,根据工作成绩领取报酬。如果每个族人都能领到月供,他就能领糙米20石;一旦族人只领到了半年的月供,那么他也只能领取一半报酬。还需要有族人主动证明他的工作确有成效,否则也不能领取报酬。
为了保证义田不受私吞,管理员还得确保不能雇用本族人种田,更不允许土地买卖。
管理义田的机构“范氏义庄”,今天还能在苏州观前街附近的景范中学内看到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