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重逢,勾起了沈晓程心底对小风筝的好奇和喜爱,也开启了他随后近20年研究“袋儿风筝”的大门。
最初的三四年,是完全不着边际的尝试。虽然喜欢这手掌大小的风筝,但沈晓程此前对普通的风筝也没有接触,更不要说亲自做了。从画图纸开始,到研究风筝面的材料、用什么颜料上色、如何固定,再到骨架怎么搭,沈晓程工作之余,几乎把时间全部奉献给了袋儿风筝。最困难的是制定骨架的精度,竹篾要削到多细,才能刚好让风筝抵御住风并且乘风而上?沈晓程试了一遍又一遍,做出来的风筝还是不能飞。没办法了,他又跑去西湖边找陈老先生聊袋儿风筝的事,老先生这才知道,这个年轻人看了一眼就默默地回家自己动手做了风筝。他传授了自己的方法给沈晓程:用石灰泡竹子,一两个月后竹子会自动变成丝状,然后从竹丝中挑选粗细、大小合适的——至于怎么挑选,只靠两个字:经验。
而机械工程出身的沈晓程更相信科学的数据。他有自信,凭他多年制造汽车精密零件的技术,一定能用数据证明怎样的竹子适合做风筝骨架。于是,他拿起自己曾经的“吃饭工具”——分度尺,测量每一根骨架的数据,把数字和试飞情况记录在本子上,就这么不厌其烦地试出了最适合做袋儿风筝的竹子粗细。
算算从第一次尝试做袋儿风筝,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快20年。沈晓程每年都去山东潍坊参加风筝节,今年还凭着自己做的袋儿风筝拿下创意组二等奖。他说,现在杭州玩这种小风筝的大概有20人,但如果要算起“鼻祖”,应该非陈隆焜老先生莫属。而杭州袋儿风筝的制作水准,就算放在全国的微型风筝里,也是佼佼者。
沈晓程最近研究出来的袋儿风筝,是整只翅膀都能动,模仿真正鸟类翅膀摆动的幅度,飞到空中就跟真的鸟一样。把十只左右这样的袋儿风筝串在一起,活脱脱是一个“群鸟飞舞”。“也是在外地看到别的鹞友在放这种风筝,当时就拍了个照片,回来以后我就自己研究。”后来再一次见到那位朋友,沈晓程拿出自己做的跟他的一比,长宽、大小、粗细等各个数据几乎一致。
风筝历史悠久,但关于微型风筝的历史记载却少之又少,只在清朝有关于风筝品种“掌中仙”的描述,大概就是我们目前所说的微型风筝。由于小,所以制作工艺更细致,市场上数量就少;而沈晓程目前的心愿,就是让袋儿风筝能逐渐走向市场,被更多的人知道和赏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