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旧书来自公公的收藏
现在淘书是老公的爱好
“韩大妈丝绵”店里的墙上有两行字:韩大妈蚕丝被衣,藏书展私家共赏。
丝绵是婆婆韩大妈传承的手艺,小店混搭的另一业态“旧书”则来自公公的私藏。
林小凤说店里卖旧书,起因非常简单纯粹,就是四年前刚好遇到搬家,公公收藏的旧书太多了,部分藏书实在没有地方去,干脆就拿到了店里卖。
林小凤的公公,也就是韩大妈的老伴,生前酷爱读书,对文史类的书籍尤为喜欢,家里藏书颇多。“我们也非常舍不得,但实在没有办法,寸土寸金,藏书放不下总不能丢了吧。我老公就想,要么试着拿去店里卖卖看,这样也能让好书流转起来,遇到有缘人,发挥旧书的价值。”
“一来二去,发现杭州喜欢旧书的人还挺多的。于是就顺便发展起了收购旧书,为喜欢旧书的人寻找旧书的业务。”林小凤说,“旧书这块,主要是我老公在打理,收书回来,审核、定价、上架都是他在把关。我就帮着卖卖。他是理工男,自己本身做的也是理工程序类的工作,但因为受公公影响,他从小很爱看书、淘书。所以现在店里这些书,都是他看中喜欢,一点点淘来的。”
我在店里转了一圈,店里旧书主要还是以文史哲类最多,有不少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的旧书,比如《资治通鉴》《源氏物语》《世界文学名著》《古文观止》《文心雕龙今译》《李太白全集》《三国志》《莎士比亚全集》等,还有已经绝版的老书,比如杭州大学出版社的《杭州大学教授志》等。
翻丝绵有着很强的季节性,生意最好就是秋冬季。到了春夏,基本就没啥业务了。“歪打正着,旧书这块,刚好贴补了丝绵的这个季节空当。”林小凤笑笑,“都是为了生活嘛,旧书这块,收入也算不上多好,反正贴补下房租。我们主业还是做丝绵。”有人说,“被不如新,书不如旧”。这家街头丝绵小店,无意间完美诠释了这句俗语。温饱第一,精神食粮也重要,左手丝绵,右手旧书,还真的活出了生活哲学和智慧。慕名前去淘书打卡的网友说:“在这里,有一种莫名让人心安的感动。丝书一家,唤起一种脉脉寻觅知己的温情。”
一床丝绵,从蚕茧到被子,要经历几个春秋;一本老书,沉淀了无数时光的故事;一位“韩大妈”,从中年熬到了耄耋暮年。在这个凡事都求新求变,大踏步飞速前进的时代,好像这家小店多少有些“背道而驰”。
继续守店的林小凤,这位已经扎根在杭州的广东媳妇,让一家江南特产丝绵店神奇地有了旧书香的温情,她说也不知道自己要守多久,只要有人还在用手工丝绵被,有人还喜欢淘旧书,“韩大妈”就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