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翻新丝绵被,一边卖二手旧书 保俶路这家跨界书店火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1-09 07:15   

最近,杭州有家卖二手书的旧书店火了。

这家店位于保俶路97号,招牌让人意想不到——韩大妈丝绵。没看错,就是这个名字,这家店一边翻新丝绵被,一边收卖旧书,主打一个跨界。

老杭州人有个习惯,秋冬时节会把家里的被子拿去店里翻新一下,或是订购一床新的丝绵被。这段时间,“韩大妈丝绵”正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当然,旧书的生意也没落下。店门口竖着“旧书回收”的牌子,上面写着联系方式和收书公告:“你的书本尚未残破,又岂能让它们在尘埃中衰老,在废纸堆中埋葬?参与我们小书店诚意回收旧书活动,让你的书本在需要的人手中延续生命吧!”

一家翻新丝绵被的小店,为什么倒腾起旧书买卖?

30多年前下海创业

踩三轮车卖起了丝绵被

“韩大妈丝绵”的店面不大,里里外外透着古早味道。走进店内,就看到老板娘在忙碌着。

她叫林小凤,是个“80后”广东人,普通话里夹杂着浓浓的广东话口音,她一边翻丝绵一边笑说:“经常有人问我,你又不姓韩,你也不老,为什么喊自己韩大妈呢。”

真正的“韩大妈”是林小凤的婆婆,因为年纪大了,就退居二线,把店交给儿媳妇打理。林小凤说,这家店1992年婆婆就开了,坚守了30多年,最早是三轮车上开的小铺子,后来在西溪路上开了店铺,渐渐也有了固定的老客群,几年前因为西溪路改造,才转到距离老店不远的这条保俶路上。算起来,这家店应该是杭州30多年前那一批手工丝绵店里,为数不多今天还在坚持营业的。

韩大妈本名韩桂芳,上世纪70年代进入地矿系统,做分析化验员工作,有着让人羡慕的“铁饭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商下海潮兴起,有着做丝绵制品祖传手艺的韩桂芳,心思就开始活络地动了。

韩桂芳老家在德清,翻丝绵的手艺是跟母亲学的。母亲是嘉兴桐乡人,那时候的桐乡家家户户产丝绵。韩桂芳就想着,干脆利用双休日,也做起了卖丝绵品的小生意。

一开始,她只是踩辆小三轮车,在西溪路和保俶路交叉口的小商品市场口子上,售卖已翻好的丝绵服装成品。后来生意越来越好,韩桂芳退休后,正儿八经开起了小店,业务也扩大到了做丝绵被。小店的加工厂设在桐乡,家里几位亲戚加上请来的小工们齐上阵,从丝厂进货生茧后,煮茧、剥茧、开缸、拉丝……到做成一床丝绵被,全部纯手工亲力亲为。

因为手艺精湛,加上价廉物美,做丝绵的杭州“韩大妈”渐渐有了名气。30多年来,她在黄龙、老杭大、西溪路一带,积淀下了自己的固定老客群。很多顾客可能不知道“韩桂芳”这个名字,但只要一提起“韩大妈”,便恍然大悟:“喔,那个韩大妈啊,棉袄翻得毛好嘞。”

如今,年纪大了的韩桂芳主要负责把关原材料,不常到店里来了,但是老顾客们只要一进门,都不忘念叨“韩大妈”的好。我在店里采访的时候,进来一位胖大叔,他是替自家母亲来取预订的丝绵的。林小凤要拆开让大叔再看一眼。大叔连连摆手:“不用,不用,你们家的东西,我妈放心。”他的母亲是“韩大妈”几十年的老顾客,家里的丝绵被全是这里定做的。“我妈隔壁邻居这几天也在网上买了丝绵,和我们说毛便宜嘞,我就走过去摸了摸,不响。”大叔摇摇头,“一摸就知道不行的啊,完全不好比的呀,你说,丝绵这东西一分价钱一分货,是吧。”

胖大叔刚取走丝绵,又叽叽喳喳进来几位阿姨。一位戴帽子的大姐,一进门就问林小凤讨电话号码。“哎呀,总算找到你们了。我住在采荷,我宁波的阿哥给了我地址,让我跑来的。”大姐风风火火嚷道,“现在找家丝绵店太不容易了。我哥说在他家那带都找遍了,找不到,就上网搜的,说杭州有。我也没来过,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家店,就先跑过来看看。你电话给我,我让我阿哥自己和你说。他想翻件丝绵背心,找家店太难太难了。”

林小凤耐心解释,要翻丝绵背心可以,就是这段时间排期会等得比较长,“现在都是排队翻丝绵被的,我已经在加班加点了,还是来不及”。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手工丝绵被好像是上世纪的古董。“确实有点,现在用丝绵的肯定没有以前多,我们的客群也是以中老年为主。”林小凤透露,不过随着互联网的知识科普,丝绵被本身有更透气、防潮、保暖的特性,这几年店里突然多了很多年轻顾客,好多是网上找过来的,有的是家里本来有用手工丝绵被的传统,但更多的是,慕名而来的年轻网友。不过,年轻客群的特点是,他们不像老一辈会选择从店里买丝绵回家自己做,他们都是买现成的成品被。

林小凤笑说:“年轻人很干脆,直接买一床被子回去就好了。另外,现在的年轻人手工活普遍都不太行,有时候店里有顾客问我们,能不能帮忙修补一下衣服、被子啥的,我们忙得过来也都接的。”

(原标题:一边翻新丝绵被,一边卖二手旧书 保俶路这家跨界书店火了)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