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玩法火了!杭州这条巷子姑娘扎堆,还有人拖着行李箱赶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5-26 22:30   

簪花曾是杭州的全民风俗

如今却已难寻

杭州人自古爱花。

在南宋时期,杭城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在头上簪一枝花。簪花,几乎是南宋杭州的全民风俗。

重要节日都要簪花,如端午簪朵石榴花,重阳簪朵大菊花;家逢喜事更要簪花;登科及第的年轻人必会簪花骑马而归;哪怕是逛一逛西湖,南宋词人刘过也要“买花簪帽”。

在小河直街走上一圈,小布留意到了胡女士的店铺。

“我们主要做南宋风格的簪花,一天做不了几个客人,节假日的话都抢着预约的。”化妆间隙,胡女士和小布聊了聊。她原先做的是汉服生意,这家店刚开几个月。

和别的“簪花女郎”头顶的花围不太一样,胡女士的客人头上是一顶镶着珍珠的冠,冠的两侧插有鲜花,发髻尾部一左一右插着两支珠钗。妆容也不太一样,额头、两侧酒窝各贴有一颗珍珠,两侧太阳穴还各贴了一小串珍珠。

这是改良后的南宋珍珠妆,不是百分百复刻。”胡女士解释说,追剧、看书、逛博物馆是她欣赏南宋美学的最直接方式,目前店里主推的妆面造型,也是经过改良的,会更符合年轻人眼光。

“南宋人很雅,我们的造型也是偏清丽的,客人们觉得拍照很有味道。”胡女士说,目前,在小河直街,同类型的竞争对手不是很多。

“正宗的南宋簪花难寻,这是现实。”专栏作家王珏曾在小河直街有间工作室,泉州簪花走红后,她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同样是在唐宋时期出现,为什么泉州的簪花能传承至今,而南宋簪花却消弭于历史之中?

王珏认为,泉州簪花是民俗,有人代代传承,而南宋的簪花其实是一种文化潮流,朝代一更替,簪花的文化自然随之消散。

杭州的“花”如何美下去

需要包容,更需要土壤

小河直街的簪花热现象,不少人在讨论“配不配”的问题,比如簪花和现代妆容配不配?簪花和汉服配不配?外来的簪花和杭州配不配?

对此,王群力觉得,不必太过在意“配不配”“搭不搭”,一座城市的包容度的体现之一就是让各种文化都能找到“一席之地”。可以先抓住这波流量,有限度、有规划地保留泉州簪花在小河直街的商业生态,然后为“花”提供更广阔的生长土壤,让“花”升级成城市的文化标识之一。

小河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不改变街区调性的前提下,他们希望街区能“百花齐放”。目前,街道也正计划开展一系列宋韵活动,给有想法的店主提供参观、学习杭州宋韵美学的机会。

离小河直街不远的大兜路一带,曾是宋代杭州举行“花朝节”的主场地。南宋时期,每年花朝节期间,杭州人结伴游玩赏花。

这样的审美情致,时至今日,依然未过时。每年春天一到,哪里花开,哪里就成了杭州“顶流”。

还原历史也许很难,但在城市空间中,打造具备本土审美情致的文化风潮,却是可以做到的。民俗与文化、外来与本土、风雅与野趣,从来都不是相悖的。

来源:杭州发布  作者:资料/杭州日报 文字/王艳颖 图片/廉笑尘 制图/毛梦莹  编辑:管鹏伟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