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玩法火了!杭州这条巷子姑娘扎堆,还有人拖着行李箱赶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5-26 22:30   

杭州发布消息 来小河直街拍“簪花”大片,成了杭州眼下时髦的新玩法。1公里长的街区,“簪花女郎”络绎不绝,有人刚下飞机提着行李箱就赶来!为什么那么火?跟着小布一起去探探。

小桥流水,白墙黛瓦

青石板上的汉服姑娘

头戴五颜六色的簪花

成了小河直街一道别样的风景

“火了有大半年了。”

附近甜品店老板李小姐注意到

大约是从去年秋天开始

小河直街便进入了“盛花期”

一夜之间走红

有姑娘飞机刚落地就匆匆赶来

去年4月,黄女士和朋友朱先生决定在杭州开一家蟳埔簪花店。

这个在泉州“翻红”的老民俗搬到杭州还能“红”吗?两人心里都没底。直到去年9月底的一天,一位博主走进了黄女士的蟳埔簪花店,随后一组组精美的照片火爆全网。

簪花走红,几乎是在一夜之间。

一句“今生簪花,来世漂亮”的话题,也让小河直街成为不少游客,尤其是年轻女孩们打卡杭州的第一站。

如今,在这条仅1公里多点的街区上,30多家泉州簪花体验店犹如雨后春笋。

不久前的“五一”小长假,黄女士开出了第五家分店并全部约满。黄女士记得,去年国庆长假,最远的一位客人从英国飞回来,到店里已将近晚上11点,拖着行李箱就往店里冲。

小河直街上的沈老板眼见热度高涨,索性跑去泉州小住了几天,跟着当地老师傅学习盘发手艺。在他接待过的客人中,男女老少全都有,年龄上,最小的2岁,最大的快80岁。

“五一”期间,单店单日平均接待量在20至50人次不等,其中,个别热门店铺5天全部约满。根据服装、造型、拍摄等不同需求,费用在200元至300多元不等,节假日期间价格基本平稳。

距离端午节还有两周,不少店家已早早接到预约,“临近假期单子只会越来越多。”

泉州的“花”在杭州火了

好看、出片、体验佳

去年1月,演员赵丽颖的一组照片让蟳埔簪花真正破圈。一时间,顺着海风,簪花从泉州吹向了全国许多地方,其中一“枝”就落在了杭州。

作为泉州人,朱先生觉得,簪花能走红有着天然的“基因”:

一是寓意好,在当地,簪花代表着祥和、幸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是美感足,一簇簇鲜艳的花朵搭配上精致的妆容,完全掌握了“出片”的流量密码。

也是在去年秋天,资深城市研究专家王群力注意到了“开花”的小河直街。“在这里走红,看似是无心插柳,其实也顺理成章。”王群力说。

“除了最初的流量效应,我们还要承认蟳埔簪花的文化属性,特别是民俗文化,很容易就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王群力认为,如今,公众对于旅游的追求,不再局限于视觉享受,还有对整个审美空间的向往,期望的是一种有互动的“活态”表达。在一步一景的小河直街,当小桥流水、白墙黛瓦与姑娘们头顶的“繁花”碰撞,一动一静,意外成就了一种和谐的美感。

能体验、有美感、能分享、好晒图,与现代人追求的时髦正对味。

“体验感”,也是游客们提到最多的词。不少“簪花女郎”表示,她们专门为了“扮靓”体验而来,此外,相比于泉州,她们认为杭州的地理位置更方便,出行的体验更佳,“不是泉州去不起,而是杭州更有性价比。”

“我若想吃兰州拉面,不必真的去一趟兰州,对吧?”朱先生的想法与很多“簪花女郎”不谋而合。

簪花曾是杭州的全民风俗

如今却已难寻

杭州人自古爱花。

在南宋时期,杭城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在头上簪一枝花。簪花,几乎是南宋杭州的全民风俗。

重要节日都要簪花,如端午簪朵石榴花,重阳簪朵大菊花;家逢喜事更要簪花;登科及第的年轻人必会簪花骑马而归;哪怕是逛一逛西湖,南宋词人刘过也要“买花簪帽”。

在小河直街走上一圈,小布留意到了胡女士的店铺。

“我们主要做南宋风格的簪花,一天做不了几个客人,节假日的话都抢着预约的。”化妆间隙,胡女士和小布聊了聊。她原先做的是汉服生意,这家店刚开几个月。

和别的“簪花女郎”头顶的花围不太一样,胡女士的客人头上是一顶镶着珍珠的冠,冠的两侧插有鲜花,发髻尾部一左一右插着两支珠钗。妆容也不太一样,额头、两侧酒窝各贴有一颗珍珠,两侧太阳穴还各贴了一小串珍珠。

这是改良后的南宋珍珠妆,不是百分百复刻。”胡女士解释说,追剧、看书、逛博物馆是她欣赏南宋美学的最直接方式,目前店里主推的妆面造型,也是经过改良的,会更符合年轻人眼光。

“南宋人很雅,我们的造型也是偏清丽的,客人们觉得拍照很有味道。”胡女士说,目前,在小河直街,同类型的竞争对手不是很多。

“正宗的南宋簪花难寻,这是现实。”专栏作家王珏曾在小河直街有间工作室,泉州簪花走红后,她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同样是在唐宋时期出现,为什么泉州的簪花能传承至今,而南宋簪花却消弭于历史之中?

王珏认为,泉州簪花是民俗,有人代代传承,而南宋的簪花其实是一种文化潮流,朝代一更替,簪花的文化自然随之消散。

杭州的“花”如何美下去

需要包容,更需要土壤

小河直街的簪花热现象,不少人在讨论“配不配”的问题,比如簪花和现代妆容配不配?簪花和汉服配不配?外来的簪花和杭州配不配?

对此,王群力觉得,不必太过在意“配不配”“搭不搭”,一座城市的包容度的体现之一就是让各种文化都能找到“一席之地”。可以先抓住这波流量,有限度、有规划地保留泉州簪花在小河直街的商业生态,然后为“花”提供更广阔的生长土壤,让“花”升级成城市的文化标识之一。

小河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不改变街区调性的前提下,他们希望街区能“百花齐放”。目前,街道也正计划开展一系列宋韵活动,给有想法的店主提供参观、学习杭州宋韵美学的机会。

离小河直街不远的大兜路一带,曾是宋代杭州举行“花朝节”的主场地。南宋时期,每年花朝节期间,杭州人结伴游玩赏花。

这样的审美情致,时至今日,依然未过时。每年春天一到,哪里花开,哪里就成了杭州“顶流”。

还原历史也许很难,但在城市空间中,打造具备本土审美情致的文化风潮,却是可以做到的。民俗与文化、外来与本土、风雅与野趣,从来都不是相悖的。

来源:杭州发布  作者:资料/杭州日报 文字/王艳颖 图片/廉笑尘 制图/毛梦莹  编辑:管鹏伟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