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机关上班,晚上炒茶,周末当健身教练、做上门私厨……杭州现在最忙的这群人,真的“干一季吃一年”?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3-25 12:09   

想当龙井女婿 

真要会炒茶?

香椿炒鸡蛋、土鸡煲、炒豆苗,芋艿煲,一共200元。玲姐家的农家乐离大名鼎鼎的狮峰不过几百米,再往前就是乾隆赐封的十八棵御树。

“我、侄子、侄子老婆四五个小辈,平时就在店里做这个农家乐;我们每人名下也都有几亩茶园,开茶了全家统一招人,一起做茶,一年也就这么下来了。”

现场有位山东游客,开玩笑说想当玲姐的女婿,玲姐一口答应:“第一先等我女儿成年,第二个你去报个班学炒茶,哈哈哈……”

一到开茶季,全家齐上阵,玲姐说,炒茶是她们的一项隐藏技能。邻居家的老婆来自贵州,但现在也是炒茶好手了,“她前几年报名村里的炒茶培训班,去年还参加了炒茶王大赛。”

难道想当龙井女婿、龙井媳妇,真要先过炒茶这一关?

村民们说,当然不是真的。按老底子的说法,只要你不是龙井村人,哪怕就是隔壁村的,那也是外来户,但现在是什么时代了,早没这种想法了,只是茶田是没得多分了。

对此,龙井村党总支书记徐胜强也是很正式的官宣——

我们非常欢迎外地朋友跟我们村的村民喜结连理,茶文化需要更多人来一起传承。

炒茶并不是龙井女婿、媳妇的必备技能。但学习炒茶不仅可以让他们加深对茶叶的了解,也是作为茶农的基本手艺,更是作为一个女婿、媳妇的最大诚意。

事实上,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龙井媳妇、龙井女婿开始学炒茶。村里开设了炒茶培训班,邀请多位炒茶大师来授课,前面说的陈俊辰的岳父胡正荣就是其中一位。

“培训班不设门槛,本地的、外地的都可以来学。去年报名的有100位,今年的培训班还没开始,但已经有300位报名了。”胡正荣说。

小科普:西湖龙井炒制流程

今年开茶,陈骏辰家要来20位江西采茶工。

“包车接送,包吃住,住我们新建的工作室,一天工钱200元左右。”

胡俊晖家大概要来15位采茶工,6位炒茶师,采茶工基本是衢州人,炒茶师都是安徽六安人。

以前村里有一种职业叫“跑茶”,就是不固定的采茶工,这家茶田多,忙不过来,就请个“跑茶”的来帮忙两天,之后又去其他家里帮忙。

现在“跑茶”的不多了,大户茶农都有固定、熟悉的采茶工和炒茶师。

“一是没精力,像我们家以前也是我奶奶和爸妈去采茶,现在他们年纪大了也采不动了;二是没时间,我现在公司里很多事情要忙,有些邻居自己也有其他工作,拿钱请人来做事,也是划算的。”

采茶

时间:清晨5点起

平均工资:170元—200元/天,包吃住和路费

技术难度:★★★★

有经验的采茶工,会根据天气和茶树生长情况,提前判断采摘时间和区域。

摊青

时间:随时

一般是茶农或老板自己上手

技术难度:★★★★★

把青叶均匀摊开,自然散失部分水分。因为青叶是分批送下来的,所以要根据青叶的状态,决定摊青的时间、温度、湿度。

杀青

时间:晚上12点至次日凌晨5点

平均工资:500元/天,包吃住,男工每天一包烟

技术难度:★★★★✩

青叶第一次下锅,锅温200多度,目的是去除茶叶中的青涩味。老话说,五年青锅三年辉锅,杀青也是学习炒茶的第一步。

回潮

时间:随时

由杀青师傅一并完成

技术难度:★★★

将刚杀青出锅的茶叶摊凉,叶片炒干了,偏厚的梗是否还有点湿,这就要炒茶师判断回潮的程度。

辉锅

时间:早7点至晚7点

平均工资:700—800元/天,包吃住,男工每天一包烟

技术难度:★★★★★

将茶叶彻底炒干,也是茶叶成型的最后一步。辉锅锅温100度左右,虽没有杀青的锅温高,但需要手掌用力贴着锅不松手,所以更累人,难度更高。

挺长头

时间:随时

由辉锅师傅一并完成

技术难度:★★★

这一步骤和辉锅一起进行。因为叶片有长短,就要过筛,留下来的那些较长叶片如果没有炒干,需要再辉锅一遍,同时也能去杂质去茶毛,相当初步筛选。

收灰

时间:随时

技术难度:★★✩

石灰垫底,和茶叶一起放在容器里,目的是进一步去除水分。不少老师傅认为,用石灰压一压,可以有给茶叶去火的作用。

审评

时间:随时

技术难度:★★★★★

这是西湖龙井商品化的最后一步,一般大型茶企里都会有专业的评审员,他们会对茶叶进行评审和分级,像胡俊晖自己有茶企的,往往是亲自出马。

“老熟客对茶叶风味有要求,所以肯定要做精细化的审评。这一步做好,我就贴茶标,可以发货了。”胡俊晖说。

当然,这里也有机器炒的——杀青和辉锅都用机器炒,叫全机炒;杀青机炒、辉锅手工,叫半手工;杀青和辉锅都是人工炒制,叫全手工,价格也依次递增。

梁勇说,他家的茶叶是全机炒,全程需要人盯着。

“机器炒出来的碎叶子比较少,损耗率低,出来的茶叶特别齐整统一。但人工炒的就是香,香味是不一样的。”



来源: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申佩琦 徐盈盈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