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未走
“雨走了,风险未走。”了解地质灾害滞后性的徐明新要求已经撤离的村民,包括非风险防范区的老汪等5户村民,48小时内不要回家,并要求村里的党员干部继续在村里巡查。
“地质灾害有滞后性,镇里要求撤离的群众48小时内不要回家。我在培训中了解到,坡面的泥石吸饱了水,重量巨大,一旦滑下来就是巨大的风险,所以就继续在村里不停巡查,防止斜坡下的村民偷偷溜回去。”徐明新的警惕,源于他对地质灾害的了解:“每年‘驻县进乡’的地质队员都会给我们做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尤其那些警示片里把人卷走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正是徐明新的“严防死守”,让老汪两口子逃过一劫。
第二天上午10点30分,天气晴朗,一切看似如常,但随着一声巨响,汪家老屋塌了。
村民们发现后山发生滑坡,泥石冲垮了50厘米厚的旧挡墙,直接砸穿了老屋后墙,冲进了屋内……此时,老汪正在与老屋相隔一条巷子的儿子家吃饭,逃过一劫。
“暴雨已经过去了24小时,撤出来的村民没回到家去住。如果不是徐书记严格落实警惕地质灾害滞后性的相关要求,后果不堪设想!”消息经过层层上报,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值班室的同志听闻全过程后,捏了一把汗。
暴雨来得急、去得快,却给姜家镇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全镇18栋房子倒塌,其中赤城村受灾最严重,塌了13栋;道路、农田、河道多处损毁,光是路面清淤就用了三天……
不幸中的万幸,全镇群众平安!
灾害发生后,老汪两口子继续住在儿子家中,外嫁的女儿也赶回来照顾。姜家镇干部群众从老汪成功避险的事件中意识到,地质灾害防范要常抓不懈,群测群防员的重要性也被重新审视。
银峰村滑坡发生1个多小时后,浙江省地质院地质灾害防治所的两位专员就赶到了现场,对地质灾害进行识别定性,“浙江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银峰村这次的灾害类型为滑坡。”作为淳安县地质灾害防治“驻县进乡”支撑单位,技术人员随后为银峰村出具了灾后整治指导意见。
除了银峰村,“驻县进乡”队员还对姜家镇全镇以及梓桐镇、界首乡等5个乡镇的26处风险防范区进行逐一核查,查验雨后的风险区有无变形迹象。“我们还需要让无人机在空中飞一圈,采集本轮强降雨暴雨中心的影像,并与往年影像进行对比,通过从空中开展汛后排查,识别是否还存在新的地质灾害前兆。”
“我从村头到村尾需要走5公里,巡查多了,对村里需要重点关注的点位就像我自己手心的纹路一样了解。”正值汛期,徐明新手机上打开最多的应用,除了防汛工作群,就要数地灾智防App。最近关于台风的消息又多了起来,他的巡查任务更密集了。“说句心里话,对我们群测群防员来说,‘明星’时刻,其实越少越好。”
守护平安
“与地震类似,地质灾害无法精准预测,却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早识别、早预防,及时把群众从风险区上撤离,将伤害减小到最低。”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驻县进乡”办公室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地质灾害的风险在山区其实无处不在,有时候一个地方没发生灾害,只是因为雨量尚未达到诱发灾害的那个值。”因此在出现超历史极值的突发强降雨时,基层群测群防员根据自身经验,及时组织人员撤离就显得格外重要。
2019年台风“利奇马”过境后,杭州以临安为试点,进一步加大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进行“双控”调查识别,建起了基层群测群防员队伍,并通过管理、技术、信息的多维创新建立了省、市、区县、镇街、村五级“一贯到底”的地灾智防管理系统,打造地质灾害“巡查-预警-处置-治理”的预警监测机制闭环。
按照相关要求,作为群测群防员,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更需要熟悉掌握地质灾害巡查监测、报警等基本知识,熟悉负责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范区的位置、威胁对象、撤离路线、避灾场所等。每年,各级会组织两次以上针对群测群防员的培训,夯实整支队伍的专业素质与技能。
在过去,群测群防员被视作地灾防治系统在乡村的“眼睛”与“手脚”。但近些年来,像银峰村此类1小时降雨量超过80毫米、3小时雨量超过200毫米的局地突发强降雨发生得越来越频繁。群测群防员作为“离炮火最近的人”,紧急情况下,还要承担起“大脑”的职责,作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撤离决策。
“就像徐明新这次,正是基于对村里情况的了解,将老汪等多户非风险防范区的村民纳入了撤离人员范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地灾“猛如虎”,防治这只“猛虎”,千种系统万种手段,最终落实还是要落脚于基层人的力量。
目前,像徐明新这样的群测群防员,杭州共有2360人,主要由村干部、党员或骨干群众担任。期望城乡风调雨顺,他们的“明星时刻”越少越好;当灾害来临,也期望更多的徐明新迎来“明星”时刻,以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专业素养守护群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