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和阿强,还有兄弟和大姨娘
老孙在围裙上擦了擦手汗,搬了张板凳到店门口,终于得空喘息一下了。
下午他还要去建国南路的门店逛逛,每天来往巡店,几乎成了惯例。
开了二十年面馆,老孙当上了老板,但还远算不上“甩手掌柜”,跑进跑出太多事要操心,哪怕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天也有很多外卖。
老孙的店叫什么名字?
小狗面馆。
熟悉吧,在复兴南街这个杭帮面的江湖,有着很多面馆传奇。
复兴南街
生意起步:
复兴“回迁潮”救活很多店
21年前,老孙在复兴南街开了第一家面店。店刚开业时,门口的马路还没铺好,没有路灯,行道树也稀稀落落。跟现在相比,很是荒凉。
老孙一直是做厨师的,在早餐店、机关食堂都待过,上一份工作没了后,在邻居们的怂恿下,他才在家附近开了一家面馆。
“直到2004年左右,随着复兴一带回迁人口增加,生意才好起来。”
那时,正值复兴南苑、复兴北苑、美政花苑等小区的回迁潮,杭城市中心的人气,也渐渐往城南蔓延。
老孙的面店生意变好了,饭点一到,堂里塞不下那么多人,大家就自觉拿两条凳子到门口,用板凳当桌子吃面。
“你今天去哪吃饭啊?”“我去吃城南板凳面。”食客们自发叫起了绰号,老孙一听,得赶紧在大家都记住“城南板凳面”前,给自家面馆取一个专属名字。2005年,小狗面馆正式诞生了,店名好记,正是老孙的小名。
“小狗面馆”的老孙
疫情坎坷:
关店一个多月,房租、工资都得付
四年前,由于吃面的客人实在太多,老孙便把隔壁刚退租的药店盘了下来,在里面摆满了板凳,客容量一下子倍增。店内面条的价格,也进行了一次调整。
然而没过多久,疫情来了。
“2020年春节过后,杭州管控很严,每户人家每天只允许一人出门买菜,因此面馆也停业了四十几天。”
当时,老孙有三家门店,都是从个人房东手里租来的,因此没有获得政府的租房补贴。三家门面的房租照付、近20名员工的工资照发,老孙感觉很头痛。
作为一家终端销售的面店,老孙每天还要进货,他常联系的是良渚农贸市场的一家供货商,合作久了,每天他要什么货,对方都会送到店里。然而,疫情期间,良渚农贸市场也逃不了“封闭”的命运,关停了一段时间。
老孙只好挨个给每个门店的店员打电话,让他们赶紧去店周边的菜场、超市,寻找补救的货源,每天以零售价买回一天的蔬菜和肉——跟批发价比,每天要多出三分之一的成本。
不过从去年4月开始,小狗面馆的日均收入又开始稳定了,因为去年4月份有一波疫情,身边宅家的人多了,单量也上涨了。“只要我们的店不关,一切都好说。”
腊月廿七,小狗面馆做完年前的最后一单,就放假了。最开心的是员工,有人已经三年没回家了,今年终于买好车票,回乡与老人孩子团聚,老孙也给每人都包了一个红包。
“生意兴隆!”这两天,老孙收到了数不清的新年祝福,每次他都开心得直咧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