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命电子烟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3-24 08:22   

畸形消费,误导年轻一族

畸形的产品、畸形的行业,势必会培养出畸形的消费观念。2021年10月,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控烟研究中心发布《电子烟营销及对青少年健康影响研究报告》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接近半数在13-15岁初中阶段第一次开始吸用电子烟,过去30天吸用过电子烟的青少年用过最多的口味是水果味。除此之外,中国15岁及以上人群使用电子烟的人数约在1000万左右,使用电子烟的人群以年轻人为主,15-24岁的年轻人使用率最高。

在这些人当中有不少人已经深受电子烟的毒害。据《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指出,有充分证据表明,电子烟是不安全的,会对健康产生危害。研究表明,电子烟调味剂加热后会产生有害物质,各种口味或品牌电子烟均具有细胞毒性。

而小杜(化名)就是电子烟畸形消费观念下的受害者之一,就在不久前的体检中,他被查出肺部损伤,在复查中,他告诉问诊的医生,自己有多年使用电子烟的经历。

小杜介绍,自己经常在玩游戏时吸电子烟,“商家告诉我,电子烟比烟草的危害小得多,我吸的时候很放心。”正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小杜对电子烟的依赖越来越大,到后来发展成一天抽一个烟弹的程度。

被电子烟的丰富口感拉入上瘾泥沼的并不只小杜一人。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周梦坦言,自己也在电子烟的调味口感下逐渐沦陷。“抽电子烟和抽烟的感觉完全不同,浓烈的水果香味让我毫无负担,也没有负罪感,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这种感觉,而且比起抽烟,同事们对吸电子烟更包容。”

正是因为电子烟从业者避重就轻的宣传、社会对电子烟的错误认识、年轻人吸电子烟的错误示范,电子烟的畸形消费理念在不少年轻人中传播,在不少消费者看来,电子烟甚至都不能算是烟草类产品。也正是这些错误的认识,使得电子烟的危害被有意无意忽视。2月14日,杭州第一人民医院就收治了一例因吸电子烟造成急性间质性肺炎的患者。无独有偶,3月1日,武汉的李先生因为一天吸两个烟弹造成急性间质性肺炎住院治疗,

早在2021年4月20日,人民网微博就曾发布过一则消息称,南京有9名大学生因吸电子烟出现头晕、心慌甚至烦躁不安的症状,并被送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急诊科,急诊科医生在详细检查后发现,这些患者可能跟吸入某种电子烟有很大关系。

浙江省心促会游疗专委会副主委李彬看来,电子烟正在成为一种较为严重的危害健康的行为。“戒烟的人决不能把希望交给电子烟,不少消费者就是冲着电子烟能戒烟的宣传去的,可没想到烟没戒掉,反而又迷上了电子烟。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有42个国家和地区禁止或限制在公共场所使用电子烟。”

畸形市场,亟待强力校正

当孙德文在迎来一波波来囤货的消费者时,在更为隐秘的角落,有人正在将目光投到5月1日后的电子烟市场上来。一位名为“毛毛交流”的电子烟营销商透露,行业里有部分经销商也在加入囤货大军,而他们的目标就是5月1日之后,市场上的真空期。“现在零售端调味电子烟的价格已经上涨了30%-100%,这种情况还会更严重,我所在的微信群里,就有几个经销商正在大量收获。”对于他们来说,5月1日之后的调味电子烟真空期意味着暴利。“到时候调味电子烟的价格可能是原价的三至五倍。”

对此,烟草主管部门相关人士表示,网售电子烟是明确禁止的,也是违法的。“从2019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打击网售电子烟等违规行为,并且一直保持高压态势,5月1日之后销售禁止的调味电子烟也会是我们的打击重点,我奉劝那些有侥幸心理的人,趁早放弃幻想,打消这种念头。”该人士直言。

实际上,对于电子烟持反对态度的人士正在日益增多,社会上呼吁彻底取缔电子烟的声音并不在少数。这当中更以医护人员、因电子烟受害者和他们的家属为主。杭州一家三甲医院的呼吸科主任提到,电子烟最大的危害在于其已经在不少人心中树立的“减害”“无害”的形象,而正是这种形象,使得不少消费者对其不具有防备心理。他认为,当前的卷烟市场已经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电子烟市场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况且电子烟对身体也是同样存在危害。“从医护人员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电子烟应当全面取缔,这种畸形的产品没有存在的价值。”

而从法律层面来看,国家也在清除电子烟行业畸形发展的土壤。浙江泽鼎律师事务所律师夏瑾言坦言,3月11日向社会征求意见的“电子烟国家标准”中就提到了对于生产企业、销售商的准入门槛要求,这些细则的配套出台,能够彻底根除电子烟畸形发展的行业基础,彻底纠正电子烟行业所造成的乱象。同时,有社会人士建议,对消费者也要设立登记制,力求达到限制相关消费的目的。

对于电子烟长期在社会上的影响,李彬认为,应当加强在青少年中的电子烟危害教育,让青少年清楚认识到电子烟的副作用,这需要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形成合力。“目前在杭州已经有很多关于宣传电子烟危害的公益宣传案例,这将从根本上净化电子烟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消除电子烟此前对社会产生的畸形影响。”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朱光函 实习记者 高金紫威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