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求学路
是王富英院长一路“求”来的
1988年,丁豪从儿童福利院自办的小学毕业了,由于这些特殊教育不在常规的教育体系之内,没有对口的初中可以接收他。
“王富英院长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次又一次补充相关材料,再到附近的初中一家家去求校长‘收留’我。”
终于,丁豪第一次进入了普通学校,并顺利考上了瓶窑镇中学(高中),成为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的第一位高中生。
然而,到了高三的丁豪,成绩却直线下降。
“班里50个人,我的成绩倒数第二。我开始焦虑,第一次有了生存的危机感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个情况被王院长知道了,一番苦口婆心的动员和激励。“我哭着写了保证书。保证不再胡思乱想,把精力放在最后一个学期上。”成绩终于追上去了。为了更有把握,英语相对薄弱的丁豪想报考中专。但王院长看了成绩单后,撂出一句“狠话”:“你必须给我考大学,考中专,我不给你交学费。”
此后,他成了儿福院的“重点保护对象”。院里给他配了单独的房间学习;弟弟妹妹们吵着找他玩时,马上会被阿姨拉走;又给他买了录音机方便练习英语口语和听力……
1993年8月,高考成绩公布。丁豪达到了浙江省高考录取线的自费线。但一年4000元左右的学费对普通家庭都是一个巨大负担,更不用说福利院了。
“我当时就决定放弃,打算到福利企业工作,自食其力。”
然而王院长没有放弃。她找到杭州日报等媒体,一起策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援助孤儿大行动”。好不容易学费有了着落,却错过了大学的招生时间。
在王院长坚持下,丁豪又复读了一年。
再一次高考揭榜,他的分数达到了杭州大学的公费生录取线。
然而,丁豪的大学之路并不轻松。
当时的大学没有无障碍的概念以及相关的设施设备,学校在招录肢体残疾学生方面比较谨慎。
宿舍楼和教室都没有电梯,体力上如何适应一天几次的爬楼?
王院长得知校方有这个顾虑后,最后又“求”了一次。
他带上丁豪,赶到当年设在富阳的招生办,在所有招生办老师面前,她让丁豪一遍遍地走台阶给老师们看。
“就像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她说我是个苦命的孩子,恳请老师们收下我。”
丁豪被杭州大学哲学系社会工作管理专业录取了。他也成为了新中国从儿童福利院走出来的第一位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