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参加高考被复旦录取成为苏步青学生 杭州送考奶奶笑说人生总是先苦后甜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6-08 07:52   

能读书是一种幸运

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活简单朴素,大家穿的衣服普遍都是蓝色或黑色的。陆奶奶还记得,在上公共课时,同年级几个系的学生都挤在一间大教室里,乌泱泱的,一两百人一起听讲。“我们中文系的系主任是陈望道先生,数学是由苏步青授课,师资力量真的很强大,只要你不怕吃苦,愿意读书,就能学到知识。”

“我能读上大学,是很幸运的一件事。”陆奶奶说,高中时有几个同学,书读得很好,成绩也很好,但因为家庭出身的缘故,没有上大学。大哥考了中专学校,几个弟弟妹妹因为时代的变故,初中毕业之后也陆续奔赴边疆参与基础建设。

复旦大学毕业后,陆奶奶响应“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的分配政策,被分配到四川的一个飞机发动机厂,到车间劳动锻炼。

“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上海,出发前心里是很难过的。”陆奶奶说,在去四川的工厂报到前,她在上海买了一个大红色的皮背包,把重要的证件都放在了这个包里,那是陆奶奶衣柜里难得的一抹亮色。

“刚到四川时,车间里的工人看到我的红背包,都开玩笑地说,这是哪里来的记者啊!那么洋气!”陆奶奶笑着说,这个红色皮包背了好几十年,现在还存放在自己的柜子里。

在车间里,她负责制作飞机发动机的零件,精密度要求很高,一天需要站着工作8个小时,一个月工资43.5元。陆奶奶的爱人也是复旦的学生,毕业后被分到了一起,他的工作是对飞机发动机的零件进行手动抛光。

在工厂附近的农民房里,陆奶奶和爱人租了一间小屋子结婚了。房子很破旧,没有水也没有电,需要提着水桶去一公里外挑水喝,不过胜在租金便宜,每个月3.5元。

与杭州结缘

尽管工作环境艰苦,但陆奶奶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学爱好,古今中外的小说都爱看,业余时间还自己写诗、写电影评论。

后来陆奶奶当起了车间会计,成了经济管理办公室的一员。再后来当地成立了一个工人大学,当时叫“七二一大学”,陆奶奶那一批大学生就走出工厂,走上讲台,当起了老师。

陆奶奶在四川待了18年,后来听闻杭州一所学校在招聘讲师,陆奶奶就从四川应聘到了杭州,之后辗转到了当时的杭州船舶工业学校,教过语文,也教过其他的课。评职称时,陆奶奶被评为高级讲师,相当于现在的副教授。

就这样,陆奶奶一家就在杭州安顿了下来。陆奶奶说,当年的高中同学,有的去了北京当教授,有的辗转又回到了上海,大家都是快80岁的人了,前几年建了一个微信群,常会聊聊近况。

陆奶奶也时常会回上海探亲,但讲起杭州这座城市,她从不吝啬夸赞:“我觉得杭州的环境太好了,到处都像花园,哪个城市都比不上。”

希望孙女好好发挥达成目标

陆奶奶的孙女也慢慢长大,学习很自觉,成绩也一直都不错。小学阶段,陆奶奶跟孙女相处得比较多,小孙女常常缠着奶奶一起睡,还嚷着要听睡前故事。陆奶奶说起自己的孙女,眼里溢满了欢喜。

“别看她个子娇小,她可是个小机灵鬼,老师也常夸她聪明。她画画也很好,小学、初中、高中的黑板报,她都得过奖。”陆奶奶说,以前孙女参加演讲比赛时,会把演讲稿拿给她修改,中文系毕业的陆奶奶在修改文章方面自然得心应手,也因此收获了小孙女崇拜的目光。

“后来她去了一所寄宿制的民办初中,高中也是住校的,周末忙着参加各种活动和培训,见面的次数就少了很多。”孙女初中毕业时保送到了杭二中,一家人都很高兴,买了个蛋糕为她庆祝。

今年孙女要高考了,目标院校是浙江大学,陆奶奶昨天早上特意赶来为她送考。“现在高考全社会都很关注的,跟我们那时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树荫下,陆奶奶笑着说,人生总是先苦后甜,希望孙女能好好发挥,达成自己的目标!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见习记者 林佳琦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昨天早上8点,在杭二中滨江校区考点外,一位78岁的奶奶来送孙女参加高考。奶奶说,自己是1961年的高考生,当时被第一志愿复旦大学录取,60年过去了,今年孙女要高考了,心里很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