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参加高考被复旦录取成为苏步青学生 杭州送考奶奶笑说人生总是先苦后甜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6-08 07:52   

60年后,送孙女参加高考希望好好发挥达成人生目标

都市快报报道 昨天早上8点,在杭二中滨江校区考点外,一位78岁的奶奶来送孙女参加高考。奶奶说,自己是1961年的高考生,当时被第一志愿复旦大学录取,60年过去了,今年孙女要高考了,心里很感慨。

这位奶奶姓陆,在杭二中考点外的一棵大树下,陆奶奶和我坐下来,一同回忆起60年前的那场高考,以及那个年代的学习生活。

九个兄弟姐妹

陆奶奶出生在上海虹口区,家在苏州河不远处,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

“不要以为上海姑娘就很洋气,我们那个年代,条件是很艰苦的。”陆奶奶说,家里有九个兄弟姐妹,她排行老二,父亲是普通职工,一家人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养活,日子过得很节俭。

“我是1950年进的小学,那时学费,一个学期12块钱,不过对于我们家庭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负担了。”陆奶奶说,那个年代,社会条件很艰苦,城市里的用电都不能保证,经常作业写到一半就停电了。每到停电的时候,班上的同学都会跑去学校上晚自修,因为学校的供电是得到优先保障的。

小学毕业后,陆奶奶考到了上海市第五女子中学读书,这所学校过去是一所教会学校,陆奶奶在那里读了6年,完成了初高中学业。

和现在的学生不同的是,当年陆奶奶学习的外语不是英语,而是俄语。“那时候俄国文学很流行,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这些书,很受欢迎。”

由于教材资源短缺,在进行俄语学习时,老师会把当天的课文油印出来,一张张发下来,每日规定的背诵和翻译作业,要自觉完成。“因为俄语学习材料少,所以教材上的内容我们都学得很仔细,老师会在课堂上抽查。我觉得俄语不难,中译俄、俄译中,我都掌握得不错。”正说着,陆奶奶向我展示了几句俄语的发音,信手拈来。

家里唯一的大学生

陆奶奶参加高考那年是1961年,7月份考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陆奶奶说,高考的第一天,还发生了一个有惊无险的小插曲。

本来有一辆公交车可以直通学校的,陆奶奶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四川北路的公交车站等了半个小时,车子一直没来,后来才知道,那天公交车在半路出故障了。

眼看着高考时间要误点了,一起等车的五六个同学就决定跑步去学校。“实际上当时再怎么跑都是赶不及的,因为从公交站到学校,跑步起码要一个小时。”陆奶奶说,当时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顶着7月份的大太阳往前跑。

跑了大概半个小时,大家已经是满头大汗。“跑到半路,公交车修好开过来了,我们就都挤上去了,也顺利赶到了学校参加高考,没有迟到。”

第一天的考试很关键,考的是语文和古文,虽然没有迟到,但大汗淋漓跑一遭,人已经很累了。陆奶奶说,当时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考试的时候汗直流。经过三天高考、人都瘦了好几斤。

当年的高考作文题,陆奶奶还记得很清楚:“作文要求写一个名人的著作对自己的影响,我就写了《实践论》的学习心得,考完回来之后向语文老师汇报,老师说,很好,没问题!”

好消息很快传来:“我们高三总共四个班,我所在的是重点班,有一半的人都考上了大学,其中考上复旦的有两人,我被录取到中国语言文学系,另一人被新闻系录取。”

陆奶奶说,刚得知考上复旦时,父母一面很开心,一面又有些担忧。“他们曾经讲过,家里出了个大学生是好事,但怎么读得起呢?”后来,陆奶奶才得知,复旦属于综合类大学,可以免学费,还能申请助学金,到后期连伙食费也免了。

就这样,作为家里唯一的一个大学生,陆奶奶开启了复旦的求学生活。

能读书是一种幸运

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活简单朴素,大家穿的衣服普遍都是蓝色或黑色的。陆奶奶还记得,在上公共课时,同年级几个系的学生都挤在一间大教室里,乌泱泱的,一两百人一起听讲。“我们中文系的系主任是陈望道先生,数学是由苏步青授课,师资力量真的很强大,只要你不怕吃苦,愿意读书,就能学到知识。”

“我能读上大学,是很幸运的一件事。”陆奶奶说,高中时有几个同学,书读得很好,成绩也很好,但因为家庭出身的缘故,没有上大学。大哥考了中专学校,几个弟弟妹妹因为时代的变故,初中毕业之后也陆续奔赴边疆参与基础建设。

复旦大学毕业后,陆奶奶响应“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的分配政策,被分配到四川的一个飞机发动机厂,到车间劳动锻炼。

“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上海,出发前心里是很难过的。”陆奶奶说,在去四川的工厂报到前,她在上海买了一个大红色的皮背包,把重要的证件都放在了这个包里,那是陆奶奶衣柜里难得的一抹亮色。

“刚到四川时,车间里的工人看到我的红背包,都开玩笑地说,这是哪里来的记者啊!那么洋气!”陆奶奶笑着说,这个红色皮包背了好几十年,现在还存放在自己的柜子里。

在车间里,她负责制作飞机发动机的零件,精密度要求很高,一天需要站着工作8个小时,一个月工资43.5元。陆奶奶的爱人也是复旦的学生,毕业后被分到了一起,他的工作是对飞机发动机的零件进行手动抛光。

在工厂附近的农民房里,陆奶奶和爱人租了一间小屋子结婚了。房子很破旧,没有水也没有电,需要提着水桶去一公里外挑水喝,不过胜在租金便宜,每个月3.5元。

与杭州结缘

尽管工作环境艰苦,但陆奶奶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学爱好,古今中外的小说都爱看,业余时间还自己写诗、写电影评论。

后来陆奶奶当起了车间会计,成了经济管理办公室的一员。再后来当地成立了一个工人大学,当时叫“七二一大学”,陆奶奶那一批大学生就走出工厂,走上讲台,当起了老师。

陆奶奶在四川待了18年,后来听闻杭州一所学校在招聘讲师,陆奶奶就从四川应聘到了杭州,之后辗转到了当时的杭州船舶工业学校,教过语文,也教过其他的课。评职称时,陆奶奶被评为高级讲师,相当于现在的副教授。

就这样,陆奶奶一家就在杭州安顿了下来。陆奶奶说,当年的高中同学,有的去了北京当教授,有的辗转又回到了上海,大家都是快80岁的人了,前几年建了一个微信群,常会聊聊近况。

陆奶奶也时常会回上海探亲,但讲起杭州这座城市,她从不吝啬夸赞:“我觉得杭州的环境太好了,到处都像花园,哪个城市都比不上。”

希望孙女好好发挥达成目标

陆奶奶的孙女也慢慢长大,学习很自觉,成绩也一直都不错。小学阶段,陆奶奶跟孙女相处得比较多,小孙女常常缠着奶奶一起睡,还嚷着要听睡前故事。陆奶奶说起自己的孙女,眼里溢满了欢喜。

“别看她个子娇小,她可是个小机灵鬼,老师也常夸她聪明。她画画也很好,小学、初中、高中的黑板报,她都得过奖。”陆奶奶说,以前孙女参加演讲比赛时,会把演讲稿拿给她修改,中文系毕业的陆奶奶在修改文章方面自然得心应手,也因此收获了小孙女崇拜的目光。

“后来她去了一所寄宿制的民办初中,高中也是住校的,周末忙着参加各种活动和培训,见面的次数就少了很多。”孙女初中毕业时保送到了杭二中,一家人都很高兴,买了个蛋糕为她庆祝。

今年孙女要高考了,目标院校是浙江大学,陆奶奶昨天早上特意赶来为她送考。“现在高考全社会都很关注的,跟我们那时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树荫下,陆奶奶笑着说,人生总是先苦后甜,希望孙女能好好发挥,达成自己的目标!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见习记者 林佳琦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昨天早上8点,在杭二中滨江校区考点外,一位78岁的奶奶来送孙女参加高考。奶奶说,自己是1961年的高考生,当时被第一志愿复旦大学录取,60年过去了,今年孙女要高考了,心里很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