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茅草屋到高档住宅小区 62岁萧山民间摄影师记录半个世纪8代住房变迁史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5-04 07:53   

第一代:茅草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第二代:平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第三代:单平台房,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第四代:二层楼房,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第五代:三层楼房,上世纪九十年代

第六代:独幢小楼,2000年左右

第七代:联建房,2010年前后

第八代:高层小区,2015年前后

都市快报报道 前几天,萧山档案馆收到了100张照片,拍的都是萧山当地的房子,最早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搭建的茅草简屋,到后来的单层平屋,再到后来的两层、三层砖瓦房,直到整齐的联排、小洋楼、高层住宅……

照片作者张祥荣,62岁,萧山人,摄影爱好者,他用照相机记录了萧山人半个世纪以来居住房屋的变迁史。

张祥荣拍到萧山最早的房子,是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茅草屋。当年萧山很多地都是“沙地”,钱塘江沿线,碱性土质。说起“沙地”,老底子萧山人都知道,如今萧山多数地方,例如大部分瓜沥以北,党湾、益农、南阳、大江东等区域,以前都是“沙地”。张祥荣小时候住在河庄公社前进大队向公村,以前也是一片“沙地”。

张祥荣一家六口,父母和四兄妹,挤在三间草舍里——这也是张祥荣对萧山“沙地”房子的最初印象。

当时的草舍屋顶铺的是稻草和茅草,每间草舍旁边多半有个池塘。

“一来吃水方便,二来可以就近灭火,特备是冬天,用柴火多,草舍容易起火。”

每年梅雨季,草舍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每隔一年屋顶的草就会霉烂,要重新铺过。

当年家家户户条件艰苦,生活简单,大家一起劳动,男的扛凳子女的扛竹椅,去“打草苫子”、“挑花边”、 编草鞋、种络麻……

参加工作的张祥荣经常回到向公村,当时还有部分村民保留着之前的草舍,他借来同事的“傻瓜”相机拍下,为老一辈萧山沙地人住过的茅草屋留下了珍贵影像。

1980年初,为响应围垦号召,张祥荣全家搬到前进公社东庄大队,当年的草舍慢慢被砖瓦平房取代。

“现在上了年纪的人,应该都记得当年萧山围垦,真正开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农民有了土地,生活才会变好,现在的钱江世纪城附近,当年也属于围垦啊,一眨眼时间,你看现在变化多大!”

张祥荣说,当年“沙地”农民搬离家乡加入围垦,除了土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搬过去能享受国家补贴。“我记得当年每人补贴300块,在当年是很大一笔钱。”

“有了这笔钱家里就盖了房子,老一辈心中赚到钱就要盖房子,我们家花1800块盖了四间砖瓦平房。”张祥荣说,剩下的钱买了农药、化肥,添置了家具,还买了辆杭州产的海狮牌自行车。

张祥荣高中毕业后在大队当生产管理员。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围垦年代,家家户户出工出力,同工同酬。他说当年大队共有15个生产队,小的生产队有30多户人家,多的50来户,男的白天出工挑土挑塘渣,女的晚上回来还要点煤油灯“挑花边”。

张祥荣家搬到东庄大队第三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萧山开始慢慢普及,农民生产积极性更高了。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董吕平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