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伸出双手大拇指和食指,在胸前比划成一个长方形;一手伸拇指,贴于胸前——这是手语“方老师”。
方柳莺,土生土长的淳安人。她把陌生的特殊教育带到了千岛湖畔,先后两次参与筹建当地特教学校,并坚守特教事业31年。淳安县聋哑学校、淳安县培智学校从无到有,离不开她的努力。
三尺讲台上,方柳莺和同事们一起默默耕耘,为大山里的一群特殊孩子,带去知识和关爱,点燃他们的梦想和希望,也让特殊教育的种子在淳安落地开花。
从无到有
她几乎走遍全县,只为动员孩子们来上课
12月2日,国际残疾人日的前一天。方柳莺时隔多年重回母校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不过这次,她不是来参加同学会,而是作为特教教师代表来领奖。
前不久,中国残联和教育部评选出2020年度“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方柳莺榜上有名。
她跟特殊教育结缘,是个意外。1985年,方柳莺被新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录取,就读聋哑教育专业。但这并不是她首选的学校志愿。
什么是特殊教育?怎么教?跟普通教育有什么不同?年轻的方柳莺在懵懵懂懂中,开始了4年的学习。她和她的同学是学校创建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
那个年代,杭州的特殊教育人才紧缺。头顶首批科班特教老师的“光环”,毕业时,萧山、余杭等地纷纷向方柳莺抛出了橄榄枝。
但方柳莺没有留在繁华都市,而是选择回到大山里,回到家乡淳安,在特殊教育几乎一片空白的山区开始耕耘。“我想我还是有家乡情结的。”方柳莺说,幼时村里一户听障人家的经历,曾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学成归来的她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她要为这些“折翼天使”尽一份自己的努力。
1989年,淳安县教育局正计划筹建县聋哑学校。毕业一个月不到的方柳莺,迅速投入到学校筹建工作中。
那时的淳安山区,通讯和交通都极为不便,适龄聋哑孩子的具体情况,需要逐一现场排摸。于是,这个21岁的姑娘和另一名女同事,开始翻山越岭一个村一个村寻找。
凭着为人师者的爱心和责任,她几乎走遍了全县。有时跟着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一起下乡,有时独自一人出发;坐上几小时船,骑上几小时自行车都是常事。因为路途遥远,她借宿过学校、祠堂;也曾因为下坡陡且颠簸,连自行车带人摔倒在地。
不过这些都没难倒她,只要听说哪里有聋哑儿童,她都会上门家访了解情况,动员家长送孩子读书。
闭门羹吃过不少。一些家长一开始并不信任他们,连门都不让进;也有一些家庭对钱犯了难——尽管聋哑学校不收取学费,但是生活费和往来的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方柳莺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耐心劝说。“当然也有暖心事。”她还记得,一户人家特意拿出了三个鸡蛋招待自己,“这在当时,规格很高了。”
第一批聋哑学生格外难找,一年后,方柳莺迎来了从教生涯的第一批18个学生。
1990年9月,新成立的淳安县聋哑学校正式开班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