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回家的孩子在救助站度过童年
遇上一位改变人生的恩师
在这里,小超被分进了一间8人宿舍,小小年纪他已决心不再回家,不论老师们如何开导,他都坚持说只知道家在青海西宁。
“我们这些离家出走的小孩,基本没有谁会念家,混熟了以后就开始问‘你是哪的?因为什么来的?’”小超说着笑了,“因为不想回去,所以这些小孩会报假地址或者像我一样说不知道家在哪。”
找不到小超的家,救助站的老师安排他和其他孩子一起上课。在这里,小超认识了对自己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宣老师。
在劳动审查所里,采取的是军事化的管理,工作人员以管理为主。而给孩子们上课、进行思想教育的只有宣老师。
“宣老师说得最多的就是,你们不能懒。如果你们想获得更多的东西,却不愿意自己动手去做,那么今后就只能去偷去抢。”小超说。
课余时间,宣老师带着孩子们做信封,赚来了零花钱,小超他们就能到食堂点小锅菜改善伙食,到小卖部买饮料和零食。
身体虚弱的小超有一年得了腮腺炎,俗话说的“猪头风”,因为会传染,小超被隔离了。一个多月间,宣老师每天都会来单间看望小超,陪他聊天。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很敬畏宣老师。他从不讲大道理,都用行动影响我们。长大以后回想,他教给我们的都是很实际的人生道理。”小超说。
“你也给妈妈写封信吧”
离家六年母子终于重逢
2001年春节将至,有一天,小超突然发现身边嬉戏打闹的小伙伴都不见了,跑去一看,大家都在给家里写信。
往年的春节,也会有人写信,宣老师曾试图劝导他给家里写信,但是小超都没有动笔。他告诉记者,那六年里从没有想过家,妈妈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他只知道:亲生爸爸不要我,但是回去找妈妈就一定会挨继父的打。
但是这一年,13岁的小超突然萌生了写封信的想法,宣老师捕捉到了小超的心思,趁热打铁跟他说“你也给家里写封信吧”。
在宣老师拿来的信纸上,小超告诉妈妈,自己这几年过得很好。他没有说自己在哪,也没有说想家。然而年幼的孩子不知道,那张信纸的抬头已经暴露了自己的位置。
信寄出一周后,救助站收到了小超妈妈的电话。在电话里,宣老师和她沟通了小超这些年的情况,他对小超妈说:“要儿子,就不能要这个打人的老公。”
几天后,小超妈赶到杭州救助站,见到小超时她激动地抱头痛哭。在得知了妈妈已经和殴打自己的继父分开后,小超答应回家。一年以后,小超妈找了新的老公,标准很简单:疼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