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站好在老位置再拍张大合照
就是这张老照片,勾起了大家的怀念。
几十年没见面的师生,深情拥抱。 记者 陈中秋 摄
1966年7月,杭州市求是村小学第八届毕业生,在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就在教学楼前,116个毕业生和23位老师,一起拍了一张集体大合照。
时光荏苒,很多人甚至都忘了曾经拍过这样一张照片。一直到了去年,毕业生中有个人把它翻了出来,一下子唤醒了大家的回忆。
所以,大家相约,在今年,也就是毕业50年的时候,一起回母校看看。
当年的求是村小学,现在已经变成了浙大附小(浙大路18号)。昨天,毕业生们一起回到了母校,还是在教学楼前,又拍下了一张100多人的大合照。
老同学见面 先小声报上名字
去年10月,求是村小学第八届毕业生建了一个微信群,就叫“66届同学微信群”,把老师、同学都一个个拉了进来。为了这次回母校,还成立了筹备小组,各有分工。
大家约好,2016年5月7日(昨天)上午9点,母校集合。
昨天早上,雨蛮大,8:20,我赶到学校,没想到已经有四五十人等在那里。
徐燕,签到小组成员之一,她说自己8点带着签到本赶到学校时,有几个男同学已经在了,说怕迟到,结果太激动,来早了。
好多同学50年没见过,见了面,先是有些迟疑,小声报上名字,得到对方大力点头的肯定后,马上就紧紧抱在了一起,说“50年啊50年,真是没有想到!”
每人都发了一块红领巾,有的已经忘了怎么戴,马上就有同学上手,一边帮忙戴戴好,一边逗笑“哎哟,不做学生才几天,红领巾怎么戴都忘掉啦?”
昨天,大家冒着雨,在校园里转转,走走停停:母校变化太大了,完全看不出以前的样子了。
“以前哪里有这么多楼?就一幢房子,还是大平房。”
“围墙啊、校门啊都没有的,我们是赤裸裸的小学,外头只有稻田,还有小溪!”
“对对对,小溪里我们还捉过鱼的,放学随便抓抓,不要太多哦。”
“春天还有好看的油菜花,我们那时候都算是乡下人哦,出了学校想去哪里,都说是要进城的嘞。”
“劳作课记不记得,我们还一起去茶田里摘过不少茶叶呢。还有菜地,还挖土豆、挖番薯呢!”
吴金洪说,这么多年了,他一直住在母校附近,儿子也是这里毕业的,现在孙子也在,正在读三年级,这里是他们一家三代的母校。
大家在校园里转来转去,最后还是聚集在教学楼前,一排排站好,说还是选老位置,一起拍张大合照。
当年116个毕业生 昨天赶到了80人
拍照时,大体数了数,来了差不多110人,还请来了当时的11位老师。
竟然会来得这么齐?
筹备小组组长之一罗毅,马上解释,66届来了80人,67届的学弟、学妹们听说了,强烈要求“列席”,也来了30人左右。
隔了50年,当时的毕业生都已过了60岁,老师们都是80岁以上,能这样聚到一起,真当不容易。
罗毅说,自从去年看到毕业照以后,大家一起商量着要回母校看看,光是联系老师、同学,就花了差不多10个月时间。
同学还好说,当时大部分都是浙大教职工子女,都住在浙大附近,只要能找到一个,就能保证联系到好几个,所以“66届同学微信群”很快就壮大了起来。有些同学已经定居国外,在德国的杨光,前几天赶了回来;有的在美国赶不回来,还特意写了首诗。
找老师稍微麻烦一些。尤其是66届甲班班主任方胜男,她在1970年离开了杭州。有位同学依稀记得,方老师是去了玉环,大家就找去了玉环教育局,找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