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
他们想养儿防老
老了却老无所依?
陈琪遇到的困境,几乎每天都会在我们身边发生。她的困惑和痛苦是当前多数独生子女(“70后”、“80后”)所共同面对的,怎么给父母尽孝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据民政部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人,其中大约1/4(5000万)是空巢老人——子女离家、独自生活的老人。据估测,到203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的数量将达到4亿。
养儿防老曾是很多父母的心愿,也是一种社会传统。
2013年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市化进程,大批年轻人从农村和小城市涌向大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与老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的愿望变得很难实现。
“20多岁那会,我只想着找份好工作有个好收入,没有考虑过赡养和照顾父母的事情。现在除了给他们钱外,我却做不了什么,这种感觉很不好。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不会跑这么远。”一位老家在湖南、工作在上海的30岁白领陈静芳说。
谁来照顾老人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空巢老人,而空巢老人不时遭遇意外的消息也提醒着这个问题的严峻性。
家在浙江绍兴、儿子在北京的70岁老人周正武说,由于一辈子习惯了小城市,他和老伴不愿意跟儿子到北京生活。“不求儿子怎么孝顺了,最大的愿望就是不拖累子女,少生病。以后真走不动了,就去养老院。”
一些子女也将希望寄托在养老院身上,但当下养老机构的紧缺又是一个社会之痛。据上海市民政局统计,截至2013年底,上海共有养老机构631家,总床位数10.8万张,仅占户籍老年人口的2.8%。
“五一的时候,我回家乡去找了一圈养老院,有的条件太差,中等条件的价位合适,但是床位至少要等个三五年,豪华型的虽有床位但一年费用要七八万元,住不起。”陈静芳说。
重构家庭系统
如何让老人活得好一些
社区互助能否缓解困难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一首《时间都去哪了》,听得让很多人无限感慨或默默掉泪。
“赚得了自己的人生,却失去了父母。”这样的痛苦越来越多地折磨着新城市人。如何尽孝是子女面临的难题,如何让老人活得好一些则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课题。
有学者指出,这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快速城市化进程所必须要面临的阵痛,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出,“70后”和“80后”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国家也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建华说,这个危机需动用全社会力量来解决:子女要尽可能地考虑父母的需要,而政府在提高养老保障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让子女能更好地孝顺父母,如通过法律规定父母生病子女可以带薪陪护,同时应鼓励社会组织更多地服务老人。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师麻美英说,要让子女与老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生活,无非两个途径。一是让子女到老人身边,这就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当大部分年轻人能在家门口找到合适工作时,就不需往大城市跑,这也是国家在努力的方向;二是让老人到子女身边,这就需要医保、社保等社会保障的全国一体化。比如,在陈琪的例子中,如果医保能全国互通,她就可以把妈妈接到杭州看病实现贴身照顾。
“当然这两种方式的实现都需要较长时间,当前紧迫的是要想办法,两代人在异地的情况下,子女如何能够安心地让父母在家乡养老。”麻美英说。
麻美英认为,社区功能的完善或许能够缓解这一困难。“社区是除家庭之外的最小社会单元,如果社区中的年轻人与老年人、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能够打破冷漠,相互帮助,建立情感连接,那么居家养老也是可以实现的。比如一个社区内,年轻人能够适当地照顾老人,而那些身体健朗的老人帮年轻人带带孩子,这样就相当于重构了家庭系统,实现了两代人‘在一起’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