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邻居记得杨家条件蛮艰苦
记者只好再寻访大王庙巷3号。大王庙巷属于杭州马市街社区,毗邻浙一医院。社区主任明婧芝一听,马上说:“现在(大王庙巷)3号就是我们社区办公室的地址,社区是2000年成立的。”
了解潘老寻人的来龙去脉后,明婧芝和同事四处打听,带记者找到了丁阿姨。
丁阿姨80多岁,几乎一辈子住在大王庙巷。一听杨海根的名字,她的确有印象:中等身材,脸上有颗痣,身体一直不大好。丁阿姨说,以前一条巷子里住好几户人家,杨海根家住在巷口,她家在另一头,要出门必须经过杨家。
在丁阿姨的印象中,杨海根家条件蛮艰苦,有个姐姐和弟弟,都由母亲一个人带,“没听说他们家住过陌生人”。马市街上世纪80年代拆迁,杨海根一家搬走了,丁阿姨也没他们消息,只在前两年在景芳一带见过杨海根的姐姐。丁阿姨说,小区里的邵大伯或许知道更多情况,他和很多老邻居还有联系。
听说杨海根已过世
邵大伯60多岁,从小生活在马市街,“杨海根,这里有颗痣的。”邵大伯比划着,大王庙巷2号、3号、4号的住户,他都说得上。
邵大伯年纪比杨海根小一茬,跟杨海根弟弟差不多。他回忆,杨海根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两个姐姐早就嫁出去了,其中一个好像住在宝善桥一带。杨海根在杭钢烧锅炉,他的弟弟在内河航运公司工作。1985年马市街拆迁重建,大部分街坊都搬回来了,但杨海根一家都搬出去了。
失联将近20年,老邻居们断断续续从别处听说过杨海根的消息:离开马市街后,杨海根住在荷花池头附近,五六十岁才讨老婆,女方带了孩子,听说老杨现在已经去世了。有老邻居说,前些年见过杨海根卖葱、姜、菜,在菜市桥一带,估摸着是退休后补贴家用。
邵大伯很热心,翻开自己的通讯本,拨了一圈电话帮忙打听。最后在大家帮助下,我们找到了杨海根的弟弟。
记者牵线 两家人取得联系
杨海根的弟弟杨树根,今年63岁。他说,哥哥三年前去世,倒不是因为生病,只是年纪大了。哥哥属狗,如果健在的话今年应该81岁。
杨树根说,自己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哥哥杨海根排行老二。哥哥和姐姐最早都在萧山棉纺织厂工作,哥哥后来去了杭钢,但杨树根否认哥哥退休后卖菜的说法。
杨树根说,哥哥搬出大王庙巷前,两兄弟没分开过,“除了1968年下乡几年,其他的情况基本都知道的”,可1962年发生的这件小事,杨树根没有丝毫印象,也从没听哥哥说过。“哥哥平时回家就不大讲自己做了什么,而且,哥哥和我们小时候帮助人根本不算什么事,本来就不求回报,更不会讲了。”
得知恩人已过世,潘强叹了一口气,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还是要找机会,来一趟杭州,去见见他的弟弟也好。”
11月20日,在记者的牵线下,杨树根和潘老取得联系。两人相约,明年开春,潘强来杭州,杨树根带他去看看杨海根的魂归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