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师一节课提了100个问题
课堂太忙碌了,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
每年课程教学节,全区中小学的校长都会来到现场,了解教育领域的最新观点,听听专家们一针见血的点评。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崔允漷作第一场主旨报告。
崔教授一开讲,先报出一串数字,他的团队研究了全国1008节语文公开课视频,一节课40分钟,老师平均讲21分钟,还有12分钟师生互动,也就是33分钟里学生都在听中学,并没有课改中所说的“实践性”。
“在这33分钟里,老师还在不断提问。有位老师提了100个问题,平均1分钟有3个问题要处理,问题琐碎,课堂太忙碌,学生哪有时间去思考。”崔教授说,这些问题有些是老师自问自答,有些是学生答了但老师不理,这样的课堂对话质量不高,培养的不是知识分子,而是“知道分子”。
在崔教授看来,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课程思维。
他说:“像课程专家一样思考,重要的是培养课程思维,不是凭借以往的经验直接上课,而是要根据学期课程纲要,制定课时目标,准备好教案,这相当于有了乐谱。课堂教学就是老师按照这份乐谱来演奏。这才是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的新要求。”
拱墅经验正在被全国关注
课改继续关注六个关键问题
课程改革,拱墅区一直扎扎实实在做。从2016年的第一轮课改,到2019年的第二轮课改,去年进入第三轮课改。
说起课改,教育圈的业内人士都知道,但对于家长来说,意味着什么?一位小学家长说:“我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激发起孩子的参与热情,他就能学得更快乐、更投入。”
这也正是拱墅教育的目标,把课堂变得更好,让孩子们学得更快乐、扎实。
去年课程节上,拱墅区发布了《杭州市拱墅区关于强化学科实践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工作指导意见》,为课改提供“行动指南”,聚焦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项目化、课程建设、学业述评、数字化教学等课改中的六个关键问题。当时还评选出“学科实践”第一批种子学校,一年下来,这些学校做得不错。
现场,杭州市大关小学、杭州市春蕾中学、杭州市育才京杭小学、杭州市风帆中学、杭州市长寿桥岳帅小学、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这6所试点学校,分别从课改的一个项目入手,进行了经验交流。
第二批种子学校共计16所,现场进行了授牌,这意味着拱墅区学科实践从基础研究与尝试实施阶段,跨入全面实施与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稳步推进的同时,拱墅区在学科实践方面的探索和经验,也吸引了外界的关注。
这一年里,拱墅区教育研究院院长沈旭东受邀参加了三次全国大会,并作主旨报告。
5月去郑州,参加了全国中小学“学历案·为学而教”教学观摩研讨会;11月去上海,参加了第十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实证研究与教研发展”分论坛;上周末在天津,参加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
沈院长说:“课程教学改革指向的是学生的真实成长,教育应该回应时代的呼声!课改是一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专业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变革过程。目前,拱墅区实施学科实践行动一年,课堂教学在方式上有了一些改变,有部分教师对学科实践有较好的理解,已经付诸教学。”
接下来,课改继续。沈院长说,对于六个关键问题会采取两种策略:对于学科实践,区内所有学校边尝试边前行,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其他五个项目,包括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项目化、课程建设、学业述评、数字化教学,先进行试点,再向全区推广。
相信老师们在课改上的不断投入,能给拱墅区的孩子们带来更好的课堂体验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