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精中(杭州七院)迎来70华诞 听四位“七院人”讲述70年精彩蝶变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1-15 07:10   

1954年,杭州老和山脚,杭州市精神病医院(1984年更名为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举行开院典礼,翻开了杭州市精神卫生新篇章。

从建院初期主要收治重性精神病患者,只有一个普通精神科,到如今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与防治为一体,亚专科门类齐全,预防为先,前移心理健康服务,浙大精中(杭州七院)以时代之需,人民之愿为己任,奋力谱写精神专科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华章,也是我国精神卫生事业高速发展的缩影。

七秩芳华,岁月如歌。今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迎来了70华诞。

医院的每一步跨越和发展,离不开“领头雁”的引领。今天,我们邀请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四位历任和现任院长、党委书记,通过他(她)们的口述,抚今追昔,感受70年沧海桑田,精彩蝶变。

传承先辈精神

建制度,育人才,谋求医院发展

口述者:蔡建华 院长

任期:1984年8月-1993年4月

1964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杭州市精神病医院(1984年更名为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当时医院就两幢两层小楼,其中一幢是病房楼,采用封闭式管理。门诊则是简易的平房,只有药房加几个诊间。

当时,医院只有一个精神科,100张床位,来看病的大多是精神分裂症。我们白天收病人、写病例,晚上钻研《临床精神病学》,打下扎实基础。

我在医院一步步成长。1984年,经过组织的考察,成为医院第一位女院长。上任第一年,医院更名为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当时,医院整体运行有待提升,从制定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在保证正常运转的基础上,积极求发展。

建立三级查房制度,设立住院总医师;建立精神疾病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全院医生共同参与,大家经常争论得面红耳赤,讨论结束继续查阅资料,业务水平提升很快。

当院长的近9年时间,医院盖了一幢新的病房楼,病区增加到了四个,但医生人手依然紧缺,留住人才也很困难。

任期后半段,我开始为培养人才四处奔走:把医院的优秀青年医生送出去学习,同时举办学习班,提高年轻医生的业务水平。经过两年奔走申请,第一期进修班开班了,培训对象主要是那些刚毕业从事精神疾病诊疗工作的年轻医生。没想到反响巨大,后来,不但浙江省的年轻精神科医生踊跃参加,全国的医院都派人来。培训班一共办了八期,在全国打响了名声,大家把这个班称之为培养精神科医生的“黄埔军校”。

人才慢慢储备起来,还要讲究培养策略,要让医生有所专长。1994年,我们在全省率先成立老年精神科,除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以外,也开始重视心身疾病的治疗。

担任院长的这些年,医院发展的关键词是“传承”。和七院结下大半辈子缘分,看着她从小变大,从弱变强,由衷地高兴。

进入快速发展期

提出了“大科管理

细化亚专科建设”

口述者:张永华 院长

任期:2009年12月-2017年11月

来杭州七院担任院长前,我是杭州市红会医院的副院长,从一家综合医院来到精神专科医院做管理者,需要适应角色的变化。

当时七院的年门诊量是八九万人次,住院病人每年仅四五百人,服务的患者人群也相对狭窄,仍以重性精神疾病为主。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卫生问题日益重要,精神病医院以大专科发展为基本模式面临考验。

我们要拥抱变化,拓宽服务人群,除了管理好重性精神病人,还要帮助更广泛的有心理、情绪障碍的病人。

从2010年起,医院提出了“大科管理,细化亚专科建设”,确立了普通精神科、医学心理科、儿童心理科、老年精神科、康复科等五大科室,一手抓重性精神病治疗,一手抓心身疾病治疗。

将心身疾病的病房模式进行了创新管理,建立了部分开放式病房;针对日益严峻的睡眠问题,建立了睡眠障碍诊疗中心;此外,还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设立儿童心理科等。

除了5大特色科室外,为推进普通精神科学科的发展,建立了精神疾病早期干预、精神障碍临床治疗学组、精神障碍中西医结合治疗、物质依赖、情感性精神障碍、司法鉴定、精神科护理等学组。同时,结合临床,率先在精神科推进亚专科建设,明确了精神康复、中西医结合、早期干预、物质依赖、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情感障碍等六个亚专科方向。

到2017年底,医院年门诊量达到了40万人次左右,迈入快速发展期。回想那些年的付出,一切都值得。

(原标题:浙大精中(杭州七院)迎来70华诞 听四位“七院人”讲述70年精彩蝶变)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金晶 通讯员 李彬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