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在哪?一线教师解读:更注重素养导向 更注重学科实践 更注重内容融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9-04 07:17   

目标:提高孩子生活能力

一年级的道法教材,拿在手里薄薄一本,总共60页。从内容看,第一单元的《我是小学生啦》和第二单元的《过好校园生活》都和孩子入学相关,具体到上下学、认识校园、怎么上课、如何交朋友等。

“伴随着孩子进入校园,刚开始需要时间进行幼小衔接,教材所教的正是孩子校园生活所需要的,非常契合学生生活的特点,入学‘第一课’需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教材中都有体现。”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书记郁明为新教材的落地点赞。

新课标精神中的五大核心素养在教材中也有渗透,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其实是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材编写的时候就贯彻了‘大思政一体化’这一概念,把学校活动、家庭育人、社会德育做了一个有机整合。”郁明说。

教材的变化,也将影响老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东园小学道法教研组组长宋祎敏老师表示,新教材更考验老师们设计活动和游戏的能力:“新教材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抓住了儿童成长中的真问题和新问题进行修订的,坚持正面教育、真实教育、活动教育和兴趣引导。比如一年级刚开学需要帮助孩子认识老师。在认识老师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知道老师姓什么、长什么样子,还要帮助孩子了解老师的性格,知道平时怎么和老师接触以及相处。这些能力都不是只通过语言就能让孩子掌握的,需要任课老师去设计相应的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孩子完成学习。”

宋老师还透露,新教材除了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实践性外,落到教学内容上,则更注重传统文化和民族认同感的教育,“爱国主义和传统节日相关的课程有所增加。”宋老师说道。

理解:语文更具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如果说新修订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提高了新生的适配度,那么新修订的七年级语文则指向语文核心素养,更加注重单元整体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江城中学语文教师邵慧芳告诉记者,新教材语文在内容方面并没有太大变化,还是保留了原有的大部分课文,从选文上更加突出文化育人的功能,增加了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下。课程结构上,进一步强调单元整体的教学理念,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语文学习更加整体化,课程实施更具情境性和实践性。

邵老师举例:“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原来是阅读写作单元,现在变成活动探究单元,以活动任务为轴心,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项目,形成一个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的学习系统。相对的,教学更需综合性与实践性。以‘人与动物的关系’为主题进行任务群设计。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除语文学科知识、阅读与写作任务外,还可能会有创新性的语文实践和跨学科融合。同学们通过主题探究,可以获得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和更具开放性的学习方法。”

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的学习,对学生听说读写、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邵老师补充:“学生不再仅仅是跟着老师学,也不是重复性地做一些习题练习或者基础作业就够了。首先,他们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搜集和生活经验,以便能够做到向外拓展。只有课外有积累,课堂上才能生发出新的知识和理解,老师也能更清晰地看到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其次,学生的学习不再仅限于跟着老师互动对话,需要转化为合作性的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比如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合作,有查阅资料的,有做成果展示的,有做观点评价的,可能需要几个人去共同完成,最终呈现的报告、演讲、视频等作品更具独创性和时代性。”

适应:对任课老师有了新的要求

今年开始中考全省统一命题,2026年起社会科目采用闭卷,再叠加这学期初一新生使用社会新教材,这“三新”不免让中学生家长的心紧张了起来。

景苑中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施君在谈新教材之前,先做了个科普:社会学科,其实包含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三门课,在100分的中考卷子里分别占40%、20%、40%。

他发现,新初一的这三本教材都有变化,更讲究学科融合交叉和跨学科学习。而变化最大的还不是此前各大媒体报道过的道法和历史,反而是地理。因为地理的教材从原本的《人文地理》换成了全国部编教材《地理》,课本数量从两本增加到了四本。而在内容方面,比如原来的地理偏人文,讲国家、人口、疆域等,现在融入了自然地理,比如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等。

具体有哪些方面的调整?天杭实验学校社会老师徐建鹏给记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透露,历史学科有五个课时的名称有所变化,内容上也进行了删减,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比如良渚文化,原有教材属于课后阅读部分,新教材改到了正文;再如三星堆文物的列举变得更加详细,原有教材中只有简单一张照片,新教材加入了三星堆其他的文物。与道法学科的新旧教材相比,内容相差不大,但紧跟时事。地理学科教材换成了全国部编教材后,课本数增加,需要学习的内容更多,比如新增了地球的自转、公转等,各个模块的内容给出范例更多,内容也更加详细。

教材内容进行了修订,那么相对应的,对任课老师也有了新的要求。

施君表示,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去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各门课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原则上不少于10%。因此,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课程整合提炼,进行大单元串联。

施老师指出,初中是一个重要的过渡和衔接阶段,孩子会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宽泛到聚焦的发展过程。如果说,小学只停留在发现、认识现象的层面,那么到了初中,就需要解读概念、分析应用。

“以看一场剧为例,小学生注重使用感官获得体验,感受乐趣;中学生则不同,老师要引导他们感受文化魅力,认识文化多样性,对文化创新发展进行思考。”

施老师提醒:这届使用新教材的初一学生是到2027年中考,因此还有一定的过渡期,家长们不必过于紧张。

行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项声菊认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管理者和评价的激励者,通过设置一连串的任务群,用任务单来落实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各项素养的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其实杭州各中小学在暑假期间就进行了新教材培训,让任课老师对新教材的变化有全面了解。后续,各学校还将从教研组到备课组,自上而下地开展集体备课,根据教材变化,紧扣学情,合理教学设计,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邵慧芳老师告诉记者,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江城中学采用了请进来、走出去、教学资源更新等手段。“其实老师和学生一样,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

首先是“请进来”,学校不仅开展了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还邀请了一些专家进校开展讲座、示范课等。“在学习之后,教研组和备课组就新教材的一些理念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变化,会通过集体讨论来共同完成更高效的学案。”

其次是“走出去”。老师们会抓住各种交流学习的机会,到其他地区和学校去学习他人的方式方法,取长补短。

“更重要的还是教师理念的更新。在教学资源库中,不仅有共享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示范案例给到老师们参考借鉴,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整体性引领之下的百花齐放。每个教师都可以根据学情来更新自己的课件,真正去落实新教材的变化。可以说,在新修订的教材落地过程中,教师的能动性和智慧闪光点,都将得到展现。同样的,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邵慧芳解释道。

施君老师告诉记者,作为中学社会学科的老师,需要执教的是道法、历史、地理三门课。作为历史专业毕业的老师,在合科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自己的学习。

而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每个老师都提到了“学科融合”和“设计”。不仅融合的课堂需要设计,单学科的教学课堂也越来越需要设计,而课后的作业和评价方式更需要设计。新教材的启用,可以说更大程度地打破了“教与学”的壁垒。如今的教学工作,越来越注重任务群和项目化的教学方式的使用,我们常规理解中的“老师教”和“学生学”,已经慢慢转变成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徐敏月 夏莹 严斐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