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 新学期开学,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部分科目用上了新修订的统编教材,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社会》(含《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等科目。
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曾提及:“这次修订,是为了更好体现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并非重编。”据了解,此次义务教育统编教材的修订历时两年多时间,并经过550多所学校10万多名学生的试教试用,最终由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2024年秋季学期首先在全国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2025年,小学一、二、三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使用,2026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全部完成替换。
新教材到底新在哪?老师、孩子和家长如何更好适应新教材?本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小学和初中的一线任课教师和教育界资深人士,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指导意见吧。
解读:新教材新在哪?
大关苑一小校长项声菊认为,以小学语文为例,新教材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新在理念上。新教材提出的新理念主要是四个:素养导向、内容统整、学科实践、任务情境。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换成《航天员的信》,更贴近学生学习、社会生活,更能体现祖国的科学技术进步,更能反映时代特征,而且饱含人间温情,体现父母之爱。
其次是新在内容上。从整体上看,修订版的课文增删比重不是很大,小学1至6年级删去了41篇,新入选27篇。初中删去了13篇,新入选了17篇。新选入的课文中有巴金、孙犁、袁鹰等名家的作品。修订后的教材明显增加了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等内容。
还有是新在方法上。新教材更加注重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这次修订,对小学高年级原有的语文园地进行了调整,某些习题、活动重新设计,增加了体现单元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这方面的内容。初中每个单元都增加了一个阅读综合实践,一般都有三道题,可以看作是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另外有两道题,分别是侧重于阅读的方法、阅读的策略和训练,是课文内容的整合,以及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知识的综合运用等。
感受:更适合一年级孩子学习
暑假家访时,学正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徐丽琴就遇到不少二胎家长发问:新教材变化大不大?更难了吗?对孩子要求会更高吗?
每当这时,徐老师都会宽慰家长:不需要过多焦虑。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其实更适合一年级孩子学习语文。
为什么这么说?从对识字量的要求就能看出来,“新教材的识字量要求从此前的300字降低到了280字,课文篇数由14篇调整为10篇,拼音学习阶段拉长了,这对于学段衔接更加友好,孩子学起来也会更坦然。”听完徐老师举出实打实的例子,家长们也笑着舒了口气,“这样好。”
在上城区教坛新秀、采荷二小一年级语文老师潘宇婷看来,一年级语文教材不仅让幼小衔接更自然,整体难度下降幅度也不小。
她告诉记者,小学一年级语文大致可以分为入学教育、拼音、识字、阅读四个模块的内容,新教材在这四个模块上都有所调整,而调整的最大共性是特别突出强调当下时代的精神与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比如入学教育这一模块中,加入了国旗和天安门的元素,在拼音、阅读模块中,也有类似的儿歌、课文的编入。
识字方面,新修订的教材删掉了原有教材中需要认识的58个字,新增了38个字。此外,认字的顺序也有所调整,先从一些简单的字开始,逐渐到相对比较难的字。阅读模块方面,原有教材设置了四个单元,新教材变成了三个单元。与此同时,课文的顺序也有所调换,文章也有所更换,比如删掉了《小蜗牛》这一文章,增加了一些经典的文本,内容上更有趣,更加贴近一年级孩子的兴趣。在拼音模块,改变了原有的单元设置,以前教材中拼音只有两个单元,新教材涉及拼音的有三个单元,增加了语文园地的单元。“课时数的增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潘宇婷说。
认识:把思考过程教给孩子
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在暑假期间开展了小学数学一年级新教材培训。
记者获悉,数学新教材新增了《数学游戏》单元,对原有单元进行内容整合和调整,并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与魅力,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上城区教育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潘红娟老师在现场还就新增加的《数学游戏》这一单元进行了解读。她表示,教材通过四个游戏活动,唤起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这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幼小衔接的理念,以综合与实践的方式学习,基于幼儿视角进行场景转换,帮助学生熟悉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潘老师还提醒任课老师,要突出活动化、游戏化的综合实践特征。不仅要让孩子记住知识点,还要帮助孩子去理解背后的逻辑,以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更好实现幼小衔接,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也需要注重动手操作、游戏互动和合作交流,强调让学生通过可见、可触、可测、可感的学习素材来培养数学素养。
目标:提高孩子生活能力
一年级的道法教材,拿在手里薄薄一本,总共60页。从内容看,第一单元的《我是小学生啦》和第二单元的《过好校园生活》都和孩子入学相关,具体到上下学、认识校园、怎么上课、如何交朋友等。
“伴随着孩子进入校园,刚开始需要时间进行幼小衔接,教材所教的正是孩子校园生活所需要的,非常契合学生生活的特点,入学‘第一课’需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教材中都有体现。”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书记郁明为新教材的落地点赞。
新课标精神中的五大核心素养在教材中也有渗透,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其实是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材编写的时候就贯彻了‘大思政一体化’这一概念,把学校活动、家庭育人、社会德育做了一个有机整合。”郁明说。
教材的变化,也将影响老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东园小学道法教研组组长宋祎敏老师表示,新教材更考验老师们设计活动和游戏的能力:“新教材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抓住了儿童成长中的真问题和新问题进行修订的,坚持正面教育、真实教育、活动教育和兴趣引导。比如一年级刚开学需要帮助孩子认识老师。在认识老师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知道老师姓什么、长什么样子,还要帮助孩子了解老师的性格,知道平时怎么和老师接触以及相处。这些能力都不是只通过语言就能让孩子掌握的,需要任课老师去设计相应的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孩子完成学习。”
宋老师还透露,新教材除了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实践性外,落到教学内容上,则更注重传统文化和民族认同感的教育,“爱国主义和传统节日相关的课程有所增加。”宋老师说道。
理解:语文更具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如果说新修订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提高了新生的适配度,那么新修订的七年级语文则指向语文核心素养,更加注重单元整体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江城中学语文教师邵慧芳告诉记者,新教材语文在内容方面并没有太大变化,还是保留了原有的大部分课文,从选文上更加突出文化育人的功能,增加了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下。课程结构上,进一步强调单元整体的教学理念,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语文学习更加整体化,课程实施更具情境性和实践性。
邵老师举例:“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原来是阅读写作单元,现在变成活动探究单元,以活动任务为轴心,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项目,形成一个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的学习系统。相对的,教学更需综合性与实践性。以‘人与动物的关系’为主题进行任务群设计。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除语文学科知识、阅读与写作任务外,还可能会有创新性的语文实践和跨学科融合。同学们通过主题探究,可以获得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和更具开放性的学习方法。”
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的学习,对学生听说读写、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邵老师补充:“学生不再仅仅是跟着老师学,也不是重复性地做一些习题练习或者基础作业就够了。首先,他们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搜集和生活经验,以便能够做到向外拓展。只有课外有积累,课堂上才能生发出新的知识和理解,老师也能更清晰地看到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其次,学生的学习不再仅限于跟着老师互动对话,需要转化为合作性的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比如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合作,有查阅资料的,有做成果展示的,有做观点评价的,可能需要几个人去共同完成,最终呈现的报告、演讲、视频等作品更具独创性和时代性。”
适应:对任课老师有了新的要求
今年开始中考全省统一命题,2026年起社会科目采用闭卷,再叠加这学期初一新生使用社会新教材,这“三新”不免让中学生家长的心紧张了起来。
景苑中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施君在谈新教材之前,先做了个科普:社会学科,其实包含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三门课,在100分的中考卷子里分别占40%、20%、40%。
他发现,新初一的这三本教材都有变化,更讲究学科融合交叉和跨学科学习。而变化最大的还不是此前各大媒体报道过的道法和历史,反而是地理。因为地理的教材从原本的《人文地理》换成了全国部编教材《地理》,课本数量从两本增加到了四本。而在内容方面,比如原来的地理偏人文,讲国家、人口、疆域等,现在融入了自然地理,比如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等。
具体有哪些方面的调整?天杭实验学校社会老师徐建鹏给记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透露,历史学科有五个课时的名称有所变化,内容上也进行了删减,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比如良渚文化,原有教材属于课后阅读部分,新教材改到了正文;再如三星堆文物的列举变得更加详细,原有教材中只有简单一张照片,新教材加入了三星堆其他的文物。与道法学科的新旧教材相比,内容相差不大,但紧跟时事。地理学科教材换成了全国部编教材后,课本数增加,需要学习的内容更多,比如新增了地球的自转、公转等,各个模块的内容给出范例更多,内容也更加详细。
教材内容进行了修订,那么相对应的,对任课老师也有了新的要求。
施君表示,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去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各门课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原则上不少于10%。因此,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课程整合提炼,进行大单元串联。
施老师指出,初中是一个重要的过渡和衔接阶段,孩子会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宽泛到聚焦的发展过程。如果说,小学只停留在发现、认识现象的层面,那么到了初中,就需要解读概念、分析应用。
“以看一场剧为例,小学生注重使用感官获得体验,感受乐趣;中学生则不同,老师要引导他们感受文化魅力,认识文化多样性,对文化创新发展进行思考。”
施老师提醒:这届使用新教材的初一学生是到2027年中考,因此还有一定的过渡期,家长们不必过于紧张。
行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项声菊认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管理者和评价的激励者,通过设置一连串的任务群,用任务单来落实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各项素养的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其实杭州各中小学在暑假期间就进行了新教材培训,让任课老师对新教材的变化有全面了解。后续,各学校还将从教研组到备课组,自上而下地开展集体备课,根据教材变化,紧扣学情,合理教学设计,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邵慧芳老师告诉记者,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江城中学采用了请进来、走出去、教学资源更新等手段。“其实老师和学生一样,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
首先是“请进来”,学校不仅开展了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还邀请了一些专家进校开展讲座、示范课等。“在学习之后,教研组和备课组就新教材的一些理念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变化,会通过集体讨论来共同完成更高效的学案。”
其次是“走出去”。老师们会抓住各种交流学习的机会,到其他地区和学校去学习他人的方式方法,取长补短。
“更重要的还是教师理念的更新。在教学资源库中,不仅有共享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示范案例给到老师们参考借鉴,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整体性引领之下的百花齐放。每个教师都可以根据学情来更新自己的课件,真正去落实新教材的变化。可以说,在新修订的教材落地过程中,教师的能动性和智慧闪光点,都将得到展现。同样的,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邵慧芳解释道。
施君老师告诉记者,作为中学社会学科的老师,需要执教的是道法、历史、地理三门课。作为历史专业毕业的老师,在合科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自己的学习。
而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每个老师都提到了“学科融合”和“设计”。不仅融合的课堂需要设计,单学科的教学课堂也越来越需要设计,而课后的作业和评价方式更需要设计。新教材的启用,可以说更大程度地打破了“教与学”的壁垒。如今的教学工作,越来越注重任务群和项目化的教学方式的使用,我们常规理解中的“老师教”和“学生学”,已经慢慢转变成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