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自定义
孩子喜欢的才是好的
课间时间得到了保证,下一个问题是:怎么让学生走出教室?
“课间10分钟动起来,并不是简单地把孩子请出教室这么简单,要让他们感兴趣才行。”许霜霜说,跳房子、丢沙包这些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游戏,对于许多习惯了与虚拟世界共成长的孩子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特别是一些学业吃紧的初高中学生并不买账,“还不如多做点作业,回家轻松点呢。”
如何把可行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不少学校选择了将主动权交给孩子——
杭州育才登云小学在每一个楼层都精心打造了“学科博物馆”,每个月一个主题内容,都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江实验小学的课间则上演了一场场“空中秀”,参加无人机课的学生们自发操纵着无人机,把天空当成画布;以“新劳动教育”闻名的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则把校园里的稻田农场开放给孩子,让他们在农场里“照顾”自己的小羊和小猪……
“来自学生的活动,才有真正的生命力。这些都不是功利教育观所能驱动的,而是一种自发的人文教育。”杭州市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认为,“课间10分钟”不应该是设计出来的,“让孩子自己来决定‘课间10分钟’,这是一种更具温度的友好。”
事实上,“友好”不止体现在“课间10分钟”。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全国首部针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大事项决定中提到,要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学校等各类开放共享的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建设。
2022年6月以来,杭州在全省首创儿童友好学校的品牌,以浙江省现代化学校为基础,从制度、服务、权利、空间、环境等五大方面打造友好学校结构体系。
从“课间10分钟”到儿童友好学校,我们能看到什么?
在杭州天杭教育集团,孩子们为“鸟精灵”科学体验馆出谋划策,争先恐后地比赛眼力,细数鸟儿标本的数量,讨论鸟儿羽毛的颜色,研读场馆墙壁上的鸟类知识;在儿童友好展厅举办的学生绘画个展,承载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每个孩子都应该被看见,都渴望被认可,这场个展见证他们的高光时刻。”杭州天杭教育集团副校长黄晓君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课余时间感受到自己的“被需要”。
走进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同学们就像进入了一个真实版的“模拟人生”游戏空间,可以体验不同的社会职业。这是学校从2023年3月开始打造的“学校即社会”校园活动场景,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了基于职业体验的校园生活应用型空间,目前已有15家“公司”,200多个学生岗位。“生活应用型空间正在撬动学习变革,并逐步实现了从‘批量生产’模式走向‘个性发展’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自身发展所需的量身定制的学习服务。”校长赵骎说。
在空间和环境打造上,安全、舒适、宜学、智慧是其中的关键词。比如,西湖区教育局为全区78所中小学的95间舞蹈教室安装地暖;余杭区教育局鼓励辖区学校与社区组织等合作开展“10分钟儿童关护圈”……
“儿童友好学校是学校教育观和儿童观的科学体现,它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和标准,也是杭州对学生参与权和表达权的最大尊重。”作为标准的制定者之一,蒋锋说,目前,杭州已评选出两批共70所杭州市儿童友好学校,覆盖了全市13个区、县(市),“到2025年,目标建成杭州市儿童友好学校100所。”
在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金卫国看来,儿童友好学校建立在浙江省现代化学校的基础上,既是提升‘课间10分钟’幸福感的杭州成果,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教育在城市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牵涉到千家万户,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大背景下,杭州市教育局发展儿童友好学校,是抓住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这些创造的空间和带动的制度管理,如果真正落实了,会带动一代人的教育观念,从而极大地提升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金卫国说,“儿童教育场景的标志性成果,也是一座城市的核心吸引力。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将为杭州这座千万人口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助力,让更多人才和企业能够安心地在杭州扎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