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AR赋能“云急救”
为患者赢得“黄金时间”
日前,家住海岛舟山的小何在工地作业时,从高处不慎坠落,全身多处骨折,出现失血性休克,被送至舟山市普陀人民医院时情况已十分危急。现场实施急救的医生当即启用了5G+AR系统,向远在杭州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洪玉才发起云会诊,AR眼镜将小何的伤情和状态实时共享。
“患者骨折部位较多,骨盆受伤严重……”
“需要立即找出关键性出血部位进行紧急处理!”
在洪玉才的指导下,当地医生最终发现颌骨骨折引起的颌面部血管损伤是造成大失血的关键,迅速采取了对应的治疗手段,小何很快转危为安。
这一幕画面的实现,依托于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牵头研发的5G+AR远程急救系统。基于此系统,基层医生穿戴上可移动AR设备,可立即远程连线省级医疗专家进行交互通信,实现了智慧诊疗和远程会诊两大核心功能。
在基层急救工作中,医生最需要的就是快速高效的综合判断,这套5G+AR系统为省级医疗急救资源向县域动态延伸、实现城乡联合诊疗找到了最优解。“无论省级专家在医院、家里还是路上,都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以第一视角看到基层患者急救情况,通过‘千里眼’身临其境般提供远程救治指导。同时解放医生双手,不会耽误任何急救操作,能够降低转运的风险,为患者赢得‘黄金时间’。”洪玉才说。
5G+AR眼镜也为提升偏远地区基层医务人员诊疗能力赋能。“我们经常做教学培训,但是真正偏远地区的医务工作者要么不了解有培训课程,要么因为路途遥远或经济能力来不了,AR眼镜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洪主任解释,比如有创伤病人来了,基层医务人员不了解救治流程,戴上AR眼镜,用语音指令调取创伤救治流程,跟着眼镜的提示走,现在做什么,下一步做什么,一目了然。
如果医护人员不能识别或读不懂“眼镜”的指示时,可直接说出“远程诊疗”四个字,就可以进入远程诊疗功能,选择系统内的医生进行远程互动。“眼镜”会给远程诊疗的医护人员“转播”高清、实时的急救现场画面,方便他们指导现场人员进行精准操作。“戴上‘眼镜’就仿佛专家来到你面前,以保证急救流程的精准实现。”洪玉才表示。
此外,浙大邵逸夫医院开发的“ARSEED课程”,将急诊超声、机械通气、创伤规范化救治、急危重症护理等课程纳入AR教育平台,大大提高了重要急救技能培训课程的可及性,为同质化急救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数据人工智能助力急诊
“治未病”为生命保驾护航
2022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与2018-2022五年总科技量值(急诊医学)榜单出炉,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位列全国第五,彰显了急诊医学科持续向上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长期稳定的科研实力。
其中,近年来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研究在临床的应用最为业界称道。
“举个例子,谵妄是临床急症,若不及时处理甚至可引起死亡,治疗的关键在于明确病因,去除易感和诱发因素。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我们将谵妄的危险因素列出来,当监护仪上提示病人有谵妄风险,我们就提前预防,相当于治未病,提高了救治成功率。”洪玉才说。
“再比如,不管何种原因引起的酸中毒,要使用碳酸氢钠纠酸,什么时候用,先用多少再用多少,没有指南可以遵循,主要靠医生的经验。而基于人工智能的动态诊疗策略,不仅可以提前预判,还可以告诉医生怎么治疗,对患者来说,可以获得更精准更规范的治疗。”
在洪玉才看来,急诊医学科要有强大的指挥能力,调度医院各专科力量积极参与到患者抢救中来,急诊医生要有一定的专科能力支撑。“抢救病人需要急诊医生和专科医生协同作战。”
举个例子,一位患者突然血压下降,怎么办?找哪个科室?这个患者有可能是感染性休克,也有可能是自发性的脏器破裂,血压下降只是一个表现,患者本人没办法告诉医生问题在哪里。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需要专业的急诊医生来把关,为患者争取抢救的时间窗口,再由专科医生介入协同治疗。
“生命至上。急诊医学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不断提高急诊医生的专科水平和综合诊治能力,挽救一个个生命。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急诊医学科之一。”浙大邵逸夫医院副院长张松英说。
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表示,急诊医学科是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之一,急诊急救能力体现的是一家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始终将“患者至上”根植于心,秉承严谨求实、科学规范的工作态度,打造高效协作的急诊团队,同时推动数字赋能急救系统的发展,构建一个更安全、更高效的急救系统新模式。此次搬迁,急诊医学科又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将为老百姓提供更高效、便捷、温暖的急诊服务,争创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急诊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