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搬新家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10-24 12:08   

抽血就在诊室外,走几步就可以做CT 

就诊、检查、住院一站式完成 彰显邵医急诊特色

抢救半径更短,急救效率更高

2023年10月1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急诊医学科正式搬迁到庆春院区原门诊大楼(1号楼),花园式“新家”,空间更宽敞、就医更舒适、环境更优美。

舒适便捷的诊疗环境,不仅缓解了急诊压力,也安抚了患者和家属焦虑不安的心。林女士的父亲林大伯今年70岁,有老慢支病史,这两天气温下降,老毛病犯了,咳嗽咳痰气急。上周二,林女士带父亲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就诊,正巧碰上急诊搬迁第一天。

从庆春东路的医院正门进来,一眼就看到了“急诊中心北”字样,穿过急诊玻璃大门,亮敞、焕然一新的急诊令林女士眼前一亮,而接下去的整个就诊流程,更让她感受到快捷、高效、便利和温馨。

一站式急诊彰显邵医特色 抢救半径更短,急救效率更高

走进新急诊,迎面而来的是一个环形台,预检和收费都在这里。值班护士先问询林大伯病史,随后为他测量体温、血压、氧饱和度、心率等,经过初步评估,林大伯生命体征平稳,在环形台对侧付费挂号后,林大伯来到急诊3诊间候诊。搬迁后的急诊科共设有9个诊间,可以在就诊高峰时段大大节约患者等待时间。

很快,大屏叫号,在诊间,值班医生为林大伯进一步查体、了解病史后,让他去抽个血,并开具CT检查单。

抽血就在诊室外,非常方便。抽完血,林大伯走十几步路到了急诊CT机房门口等待检查。检查结束没一会,抽血结果也出来了,林大伯返回诊室,值班医生调取电脑里已经上传的CT结果仔细查看,同时根据血报告告诉林大伯,“有轻度肺部感染,问题不大,配点药回去吃,好好休养就好。”

“我家老爷子是邵逸夫医院急诊的老病人,每年都会来‘报到’几次,以前的急诊空间是蛮狭窄的,新急诊,给我们就诊带来很大方便。”林女士感慨。

林女士的感受,正是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这些年一直为之努力的目标——提高急救效率和成功率。而这一切,除了依靠急诊医护团队过硬的技术外,硬件和流程的改造,也至关重要。

优秀的医院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都有一个强大的急诊医学科。在医院领导统筹协调、科主任洪玉才带领下,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救得活、撑得住、等得牢、能康复,急诊医学综合实力在全省名列前茅。

“急诊医学科的任务就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其关键点在于能否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更有效的手段。”洪玉才主任说,“举个例子,有病人来急诊,医生考虑其急性心梗,或是脑出血,需要相应地做冠脉造影,或做CT,很多急诊都面临相同的难题,有些检查需要去放射科完成。但这里就存在问题,一是病人送过去的这段时间浪费了,二是如果病情不稳定,血压稳不住,送不过去,很危险。同时医生护送过去,急诊的人手就少了。”

浙大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老急诊也曾面临这样的困境,在分秒必争的急诊抢救上,这是一个痛点。

针对这些难点痛点,在蔡秀军院长的大力支持下,医院为急诊医学科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在空间的布局上,浙大邵逸夫医院打造一站式急诊,把急救需要的B超、DSA介入治疗、增强CT等检查都集结在一个区域内,急诊医学科终于迎来蜕变。

现在的新急诊面积宽敞,一楼是检查区域,以预检台为轴线,串起CT机房、急诊超声检查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数字x线机房、复苏室、抢救室以及诊间、抽血台和急诊药房;二楼是输液、观察区域;三楼则为急诊病房和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

急诊医学科护士长周丽萍介绍,“新的急诊空间,我们所有的就诊、检查、治疗、病房、EICU都集中在一个区域内,一站式就能完成急救,不需要再跑来跑去。同时我们还有两台电梯,其中一台是观光电梯,抢救半径更短,急救效率更高。尤其是危重症病人的转运,在一楼抢救室处理完,门口直接坐电梯上三楼进入监护室,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完成转运,确保患者安全。”

“还有一个亮点,我们急诊楼顶的遮阳棚是可以打开的。试想一下,冬天,当遮阳棚打开,和煦的阳光洒进来照耀到急诊的角角落落,会给病人带来很多温暖和希望。”周丽萍说。

5G+AR赋能“云急救”

为患者赢得“黄金时间”

日前,家住海岛舟山的小何在工地作业时,从高处不慎坠落,全身多处骨折,出现失血性休克,被送至舟山市普陀人民医院时情况已十分危急。现场实施急救的医生当即启用了5G+AR系统,向远在杭州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洪玉才发起云会诊,AR眼镜将小何的伤情和状态实时共享。

“患者骨折部位较多,骨盆受伤严重……”

“需要立即找出关键性出血部位进行紧急处理!”

在洪玉才的指导下,当地医生最终发现颌骨骨折引起的颌面部血管损伤是造成大失血的关键,迅速采取了对应的治疗手段,小何很快转危为安。

这一幕画面的实现,依托于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牵头研发的5G+AR远程急救系统。基于此系统,基层医生穿戴上可移动AR设备,可立即远程连线省级医疗专家进行交互通信,实现了智慧诊疗和远程会诊两大核心功能。

在基层急救工作中,医生最需要的就是快速高效的综合判断,这套5G+AR系统为省级医疗急救资源向县域动态延伸、实现城乡联合诊疗找到了最优解。“无论省级专家在医院、家里还是路上,都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以第一视角看到基层患者急救情况,通过‘千里眼’身临其境般提供远程救治指导。同时解放医生双手,不会耽误任何急救操作,能够降低转运的风险,为患者赢得‘黄金时间’。”洪玉才说。

5G+AR眼镜也为提升偏远地区基层医务人员诊疗能力赋能。“我们经常做教学培训,但是真正偏远地区的医务工作者要么不了解有培训课程,要么因为路途遥远或经济能力来不了,AR眼镜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洪主任解释,比如有创伤病人来了,基层医务人员不了解救治流程,戴上AR眼镜,用语音指令调取创伤救治流程,跟着眼镜的提示走,现在做什么,下一步做什么,一目了然。

如果医护人员不能识别或读不懂“眼镜”的指示时,可直接说出“远程诊疗”四个字,就可以进入远程诊疗功能,选择系统内的医生进行远程互动。“眼镜”会给远程诊疗的医护人员“转播”高清、实时的急救现场画面,方便他们指导现场人员进行精准操作。“戴上‘眼镜’就仿佛专家来到你面前,以保证急救流程的精准实现。”洪玉才表示。

此外,浙大邵逸夫医院开发的“ARSEED课程”,将急诊超声、机械通气、创伤规范化救治、急危重症护理等课程纳入AR教育平台,大大提高了重要急救技能培训课程的可及性,为同质化急救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数据人工智能助力急诊

“治未病”为生命保驾护航

2022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与2018-2022五年总科技量值(急诊医学)榜单出炉,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位列全国第五,彰显了急诊医学科持续向上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长期稳定的科研实力。

其中,近年来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研究在临床的应用最为业界称道。

“举个例子,谵妄是临床急症,若不及时处理甚至可引起死亡,治疗的关键在于明确病因,去除易感和诱发因素。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我们将谵妄的危险因素列出来,当监护仪上提示病人有谵妄风险,我们就提前预防,相当于治未病,提高了救治成功率。”洪玉才说。

“再比如,不管何种原因引起的酸中毒,要使用碳酸氢钠纠酸,什么时候用,先用多少再用多少,没有指南可以遵循,主要靠医生的经验。而基于人工智能的动态诊疗策略,不仅可以提前预判,还可以告诉医生怎么治疗,对患者来说,可以获得更精准更规范的治疗。”

在洪玉才看来,急诊医学科要有强大的指挥能力,调度医院各专科力量积极参与到患者抢救中来,急诊医生要有一定的专科能力支撑。“抢救病人需要急诊医生和专科医生协同作战。”

举个例子,一位患者突然血压下降,怎么办?找哪个科室?这个患者有可能是感染性休克,也有可能是自发性的脏器破裂,血压下降只是一个表现,患者本人没办法告诉医生问题在哪里。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需要专业的急诊医生来把关,为患者争取抢救的时间窗口,再由专科医生介入协同治疗。

“生命至上。急诊医学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不断提高急诊医生的专科水平和综合诊治能力,挽救一个个生命。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急诊医学科之一。”浙大邵逸夫医院副院长张松英说。

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表示,急诊医学科是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之一,急诊急救能力体现的是一家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始终将“患者至上”根植于心,秉承严谨求实、科学规范的工作态度,打造高效协作的急诊团队,同时推动数字赋能急救系统的发展,构建一个更安全、更高效的急救系统新模式。此次搬迁,急诊医学科又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将为老百姓提供更高效、便捷、温暖的急诊服务,争创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急诊医学中心。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金晶 通讯员 李文芳 张冰清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