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都喝不下去, 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如何做到高效安全地切除病灶?
“消化道早癌ESD手术规范及技术交流中国行”启动会在杭举行
“我已经70多岁了,隔几天就要做一次手术,加上切除肿瘤那一次,现在已经第4次了,怎么受得了!”
73岁的张大伯找到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实教授的时候,言行举止间,处处透露出崩溃。
体检发现食管下段早癌 手术切除后麻烦才刚开始
张大伯患有慢性胃炎,不定期接受胃镜检查。去年10月,张大伯在做胃镜时被发现食管下段有一个2cm大小的肿瘤,在当地三甲医院做了ESD手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术后病理确诊食管癌。好在仍处于早期阶段,术后不需要进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医生也说肿瘤切除得很干净,张大伯和家人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
出院后,本打算好好休养,张大伯却发现自己吃东西的时候吞咽越来越困难,又过了三四天,就连喝水也成问题,只能一小口一小口慢慢抿。
跑去就诊,医生说考虑出现食管狭窄,这是ESD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医生的建议下,张大伯接受了球囊扩张术。
术后,张大伯自觉吞咽困难改善,谁知道这种状态只维持了两三天,之后又是老样子——喝水都困难。10天后,张大伯“二进宫”,接受第二次球囊扩张手术。和之前一样,效果只有两三天,再去就诊,还是老方案。
一个月内前后三次球囊扩张术,问题依然没解决,张大伯濒临崩溃。“本来肿瘤拿掉是好事情,现在水都喝不下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张大伯一家到处托人打听,找到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实教授。
在保证窗户纸不破的情况下
清理掉上面的一块口香糖
“检查发现,患者的食管狭窄非常严重,比针孔粗不了多少。”张大伯的主管医生,内镜科刘元顺医生介绍,肿瘤被切除后会留下一个疤痕,一旦疤痕挛缩就可能导致食管狭窄。“食管狭窄是ESD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但不是所有食管早癌的病人在术后都会出现。”
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主要和三方面因素相关——患者本身体质、病灶大小以及手术操作。其中,前两点为不可控因素,而手术操作则考验了医生的技术水平。
“这位患者的情况,考虑可能在当地手术时因操作不当,损伤到固有肌层,造成顽固性狭窄,所以问题比较棘手。”
经过慎重考虑,王实教授决定为张大伯进行瘢痕切开,比起球囊扩张的“治标不治本”,这种方式能较彻底地解决问题。当然,做出这个决定也要承担极大的风险,消化道管壁本来就很薄,而张大伯的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已经被损伤,手术相当于要在保证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不破的情况下,清理粘在上面的一小块口香糖。一旦“窗户纸”被捅破,导致消化道穿孔,消化液流出后造成感染,可能危及生命。
在王实教授谨慎细致的操作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张大伯的食管狭窄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