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CU支援是一种什么体验?她说:每一个努力活着的生命都值得尊重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1-28 08:01   

“奶奶,我们回来看你啦!”除夕前一天,孙瑜带着老公、儿子一起赶回衢州老家,此行是为了探望老家的奶奶。

奶奶躺在病床上,呼吸有些费劲,但仍然非常努力地笑着招呼她。见孙瑜靠近,奶奶赶紧又摆手,示意她走远一点。

“我知道,她是怕把病毒传染给我们。”孙瑜心里一酸,俯下身子安慰奶奶,“没事的,我已经‘阳’过啦,现在安全着呢。”

听她这么说,奶奶微微点了点头,可没过多久,她又摆摆手,催促孙瑜早点回去。

“老人家自己病着,还要担心记挂我们。”出了病房门,孙瑜忍不住红了眼睛。她说,奶奶年逾百岁,平素身体还不错,前段时间疫情传播速度快,家里人都特别注意,本以为已经避过了感染高峰,可没想到临近春节,奶奶还是“中招”了。

孙瑜是浙江医院骨科(三)的护士,因为工作需要,她偶尔回家过年都是来去匆匆。这次也一样,除了家中亲人,她记挂着的,还有那些仍在重症监护室里努力求生的病人们,他们中有90%以上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没有人催促你 但每分每秒都在跟死神赛跑

年前那段时间,几乎每天120都会送来一批又一批高龄重症患者,浙江医院两院区的ICU都进行了扩改建,重症监护病床也从原有的53张扩增至170张。

为了保障重症患者救治,很多不同科室的医生、护士都被协调派往ICU进行支援,孙瑜也是其中之一,她和科室的其他同事一起,前往支援ICU-C区。

“刚听说要去ICU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快速适应那里的工作节奏。”虽然孙瑜曾经在ICU进修过几个月,但要说一点都不紧张是假的。

时隔多年,再次踏进ICU病区时,孙瑜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氛围。

相比其他病房,这里很安静,大部分患者都上了呼吸机,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处于深度镇静和镇痛中;还有一些没有上呼吸机的病人,靠近时能听见他们呼哧呼哧艰难的喘气声和喉咙里无法遏制的嘶鸣声。而听到最多的,是匆忙的脚步声和各种仪器机械的滴滴声。

“那是一种难言的静默,没有人催促你,但你知道,每分每秒都是跟死神在赛跑。”孙瑜发现,自己完全没有时间去担心“能不能适应”的问题,从走进ICU病区的那一刻开始,新的工作和责任就已经落到了她的肩上。

检查患者的呼吸、心率、氧饱和度,换药,翻身,传递医嘱,统筹病床……在这个密闭的狭小空间里,日行万步是护士们的常态。

70多岁女儿每天坐公交3个小时

来医院ICU看望96岁的妈妈

但对孙瑜而言,相比身体上的劳累,心理上的“关”或许更加难过。

在ICU病房里,生离死别是常事。有位96岁的老奶奶,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疾病,被120送到急诊时已神志不清,氧饱和度还不到60%,血压也偏低,医生立即给予气管插管,经CT检查显示“白肺”,在ICU里住了近半个月,上了ECMO,情况时好时坏。

老奶奶的女儿也已经70多岁了,因为腿脚不便,没法亲自照顾母亲,但每天中午都会来病床边陪上两个小时,就为了看看老奶奶的情况。孙瑜对她印象蛮深,听说她每天路上坐公交来回要花费近3个小时,特地告诉她,其实也可以视频探视,天气冷了,就不用天天跑医院了。对方嘴上说“好的好的”,之后几天,却依然雷打不动地每天出现在病房里。

再见到孙瑜时,她不好意思地笑笑:“我知道视频方便,但是不来看看总归不放心,在这里碰到医生还能问问情况,安心一点。”孙瑜也朝她笑笑,表示理解。

可惜的是,老奶奶的女儿最终没能陪着妈妈一起走出病房。孙瑜第二天上班时发现,老奶奶睡的病床空无一人,保洁人员正在打扫消毒。

那天也是她最后一次在病房门外见到老奶奶的女儿。她看起来一下苍老了很多,见到孙瑜,强打起精神,说了两句话:“我没有妈妈了。还是谢谢你们。”

孙瑜不知该如何安慰,只能紧紧握了握她的手。

“很多人说医生护士看惯了生死,都麻木了,怎么可能呢?我们也是人,这里的每一个病人,都是我们拼命努力想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人,面对生命的离去,没有人能做到心里毫无波澜。”孙瑜说,作为医护人员,必须立刻投入到下一次“战斗”中,这不容许他们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感慨生死,去难过和悲伤,“对还在努力求生的患者来说,我们就是他们的希望,在他们面前,我们会尽可能表现出积极的一面。”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琳 通讯员 郭俊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