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意愿不足成人口负增长主因
在死亡率不断下降的今天,人口为何还会进入负增长?快报记者特别专访了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
葛剑雄说,很多人都关心怎么样通过经济手段进一步来提高生育率,“我认为这些作用是有的,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强调,事实证明,人类进入一个富裕的发达社会以后,普遍生育率都会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德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俄罗斯、瑞典、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个发达国家都已经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出现生育率下降是必然的。
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们的生育意愿不足。
“促使人口生育有十几种原因,现在基本上都不存在了,比如传统的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观念。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对多生曾经起了很大作用。”
葛剑雄认为,提高生育意愿,很大程度上还要靠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这要求社会各方面措施的配合,包括降低生育成本、完善育儿配套设施等等”。
走向深度老龄化
我国预计只用22年
人口负增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拐点”是一个时间段而非具体时间点。从表面上看,人口负增长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实际上却是人口和社会本身发生了深刻变化。
总人口的负增长往往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预计2035年前后我国将进入人口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
从老龄化速度看,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日本用了24年、德国用了40年、法国用了126年,而我国预计只用约22年。
目前,日本、意大利等21国已进入超级老龄化阶段,西班牙等36国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大部分为西欧发达国家。日本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老年人口占比高达28.4%。
长期看,人口规模缩减和年龄结构老化加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向影响将逐渐凸显。
比如,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1947-1990年,日本的出生率从34‰变为10‰;从1990年开始,日本劳动年龄人口达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人口红利结束,日本经济规模从接近美国,到开始停滞不前。
老年人口增加,意味着全社会养老支出也在不断扩大。人口负增长与老龄社会也将在社会养老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养老服务等领域带来持续性挑战。
人口负增长,我们如何应对?
人口发展形势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我们做了哪些准备?针对这些问题,近日,“人口负增长及其应对策略”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分析指出,我国人口负增长时代老龄社会具有老年人口规模超大和占比高、高龄化凸显、少子化显著、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缩减和结构老化、长期照护需求旺盛、家庭照护能力脆弱、区域差异大等七大人口特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童玉芬教授认为,未来我国劳动力规模还会进一步减少,但不大会出现劳动力总量短缺,结构性短缺和素质短缺更应引起关注。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原新教授主张“人口红利转型论”,提出未来30年的新人口机会为人口规模依然巨大、低龄老龄化、日渐雄厚的人力资本、活跃的人口迁移流动,这些形成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型、资源型、长寿型、素质型、配置型等综合型人口机会。
葛剑雄表示,很多人担心人口红利消失,其实现在的“延长退休”是发挥老年人的人口红利的好方法,但问题出在就业岗位不足上。“应该采取各种灵活的办法,为这些刚退休的老年人构建新的岗位,比如二次就业、志愿者服务等,让有劳动能力的老人通过积分兑换养老服务等等,这需要国家来调节,也需要社会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