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高针”是增高法宝,还是拔苗助长?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8-13 07:37   

一天看了109人次 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新病人仅1人

7月,浙大一院儿科门诊接诊的患者中,来看生长发育的有近2800人次,这其中,真正需要生长激素干预治疗的新病人不到20例。上周三,王春林主任的专家门诊,共接诊111人次,其中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新病人仅2例,都是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症患者。

同样,上周六,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罗晓明的专家门诊共接诊109人次,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新病人仅1人。

暑假里,浙大儿院内分泌科门诊每天要看600—700个号子,大部分孩子是因为性早熟和矮小原因来就诊的。在这些孩子当中,真正需要医学干预的只有1/10左右。

“大多数孩子其实身高值是在正常范围内的,比如一个男孩子,他没有病理性的问题,但是最终遗传身高如果不到1米70,尽管这属于正常身高范畴,但大部分家长和孩子还是难以接受的。” 浙大儿院内分泌科董关萍说。

“现在很多家长把生长激素神化了,把它当做孩子长高的‘法宝’,事实上,生长激素治疗有严格的适应证,我们要正确对待。”王春林说。

15岁男孩身高将定格在1米59

爸爸强烈要求打生长激素

医生:不能打了,来得太迟了

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罗晓明说,很多家长往往早先不注意孩子身高发育异常,等到觉得孩子矮了再来看,这时候发育都发育好了,骨骺线闭合,打生长激素没用了。

他说起来一位15岁的小伙子,蛮令人惋惜的。小伙是爸爸带着来的,现在身高1米59。爸爸说,同龄的哥哥弟弟都1米70多了,就自家儿子长得最慢,所以才想着带他来看。“我1米70,他妈妈1米58,我想想他总不会太矮吧?”

但是,罗晓明主任摇了摇头,小伙骨骺线已接近闭合,基本上生长空间极其有限,估计1米59可能是他最终身高。这话罗晓明是背着小伙子偷偷跟爸爸说的,他怕小孩子听到难过。

那怎么办?“能不能马上打生长激素啊?”爸爸听到这个结论,不甘心地问了三遍。

但罗主任表示,骨骺线基本闭合,打生长激素也不一定有用。看着爸爸和儿子失望的神情,罗晓明主任也有些难过。当着孩子的面,他话讲得很委婉。

罗主任说,儿童偏矮或早熟时应该及早去专科就诊,做进一步检查,以便针对性治疗。如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也俗称晚长,为暂时性青春发育延迟,多见于男孩,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小孩骨龄身高和实际身高相符,可以静观其变,在专科医师处定期随访即可。儿童偏矮有许多原因,不是只有打生长激素才能长高,找出矮小原因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罗主任建议,如果男孩预测身高不超过1米60,女孩身高不超过1米50,要尽早干预,迟了治疗效果不好。他提到了另外一个小患者,去年来看病时13岁,1米50,因为爸爸、妈妈个子都不高,而且骨龄比较大,男孩的预测身高可能不超过1米60。现在打了一年生长激素后,小男孩已经1米65了,从最新骨龄分析,他完全可以长到1米70以上。

不是所有“矮小”都适合打“增高针”

要避免滥用生长激素

浙大儿院傅君芬教授介绍,生长激素已广泛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Turner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SHOX基因单倍体不足、Noonan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移植前以及某些外科疾病如短肠综合征的恢复治疗,其疗效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需要强调的是,要严格掌握生长激素应用的适应证,避免随意扩大应用范围,避免生长激素滥用。因为并非所有矮身材儿童都适合用生长激素治疗。”傅君芬教授说,生长激素治疗对于非生长激素缺乏的矮小儿童效果有限,更不可能达到“定制身高”的目的,绝非所有身材矮小儿童都需要应用,盲目为改善身高而进行医学干预并不可取。

尽管在多数儿童中生长激素临床应用比较安全,但对于潜在的不良反应比如局部一过性反应、良性颅内高压、股骨头滑脱、甲状腺功能低下、脊柱侧弯、血糖异常等,傅君芬教授表示,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避免在应用过程中诱发或加重其他基础疾病的风险。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金晶 俞茜茜 张煜锌 通讯员 王蕊 陈晓华 祝姚玲 郑佳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