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社区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将大大缓解医疗人员紧缺的情况,常驻的社区医生可以做好大家的日常随访及健康管理工作,流动过来的大医院的医生,可以帮大家更好地在家门口处理好常见疾病。
其次是边远地区的居民,也可以和省城的医生面对面问诊,特别是一些疑难手术,可以在老家等医生飞过来给你动手术,不用举家出动了。
最后是家里有闲钱嫌弃公立医院看病环境的各位“土豪”们,可以在民营医院等有更好硬件设备的医院里,同时享受良好的医疗环境及名专家的诊疗服务,当然,肯定要多掏钱了。
归结起来,就是基本医疗服务更有保障,特需服务也将有处可寻了。而多点执业的医生们,也可以通过合法的劳动获得合法的收入,不必纠结于灰色收入了。
不过,也有患者会问,医生们都多点执业去了,公立医院看病会不会更难了?记者也从新版《办法》里看到了这样的规定,医疗机构应允许所聘医师在法定工作日每周可安排一天用于多点执业,但前提是要妥善安排好原单位工作,不得擅自离岗,而且不得延误各项应急抢救工作。
“铁打”的医院“流水”的医生 实现这一目标还需多方努力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2011年底,我省老版医生多点执业办法出台后,截至昨天,全省最多时曾经有3925名执业医师注册多点执业,最终因各种原因有1000多名医生终止了注册,至今还剩2756名医生还在多点执业,且以到中医堂馆执业为多。
预想中的多点执业大军为什么在过去三年中没有出现?王桢处长的解释是老版的办法门槛太高,必须是副主任医师以上才能多点执业,同时还要求征得原单位同意,这些都减缓了多点执业的脚步。
除了老版规定上的不足,观念上的转变更难。首先是各大医院特别是省级大医院管理人员观念的转变,某三甲医院院长在非公开场合曾向记者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医生是我们医院培养的,福利、工资、养老都是我们医院负责的,却要让他们去竞争对手家干活,太不符合逻辑了。
对于这一意见,新版办法也有进一步规定,建议原单位和多点执业的单位及多点执业的医生之间达成一种协定,多点执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给予原单位一定的经济补偿,具体的协议,各方根据情况坐下来慢慢谈。
除了院长们想不通,医院员工们也有顾虑。首先是担心医院给自己穿小鞋,其次是担心周围的人说自己钻到钱眼里。这个思想负担要解放,还需要各方努力。
某全国连锁民营眼科医院负责人和记者表示,医生要真正能够流动起来,必须打破体制上的限制,让医生成为真正的社会人。比如国外,为什么医生能够流动起来?原因就是医院是“铁打的营盘”,提供的是一个医疗平台;而医生是“流水的兵”,不属于任何医院,可以同时和多个医院签订合作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