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牛的少年院士,都是谁家孩子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07-30 07:45   

访谈

牛娃身上,往往有这三个特点

施泽民是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部原来的总辅导员,去年刚退休,目前在杭城一所学校继续辅导学生对科学的探索。

“这些孩子取得的成绩,跟他们自身的努力,以及家庭的支持是分不开。我接触了那么多小院士,绝大多数学生能走到这一步,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有这样的环境,可以给孩子提供平台。”施泽民对钱报记者说,他前两天还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孩子身上,有什么样的科学品质呢?我总结了一下,一共有三条。”

专注度高:一个实验做一年半

少科院第三任院长邵林博是施老师的得意门生,六年级就加入少科院,喜欢计算机,是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得主、明天小小科学家得主。施老师给他的评价是:实验能力极强,专注度极高!

有一次,施老师拿出一个实验,叫做“道尔顿蒸发公式”。他对学生说,影响蒸发速度快慢、速率大小的因素有好多种,能不能通过实验来论证?

邵林博对这个实验充满兴趣,那年他在安吉路实验学校读初二。为了做这个实验,他从学校那里获得了一个3平方米小房间的使用权,把小房间用报纸密封,做了温度、湿度、风、气压、蒸发面积大小、水体面积大小这些要素的实验。

这个实验一做就是一年半,邵林博获取了1.2万个数据,没有演算工具,他就从网上租用了美国数理统计软件公司的软件,处理这些数据。一篇论文,他整整写了53页。

“做这样的实验,没有执著的科研精神和高度的专注力,是无法完成的。”

逆向思维:喜欢研究冷门

2005年当选为杭州少科院小院士的张维加,2012年成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最年轻的会员。

张维加曾经写过一篇科学论文《寒武碰撞性大陆起源与生命进化的研究》,让当时是浙江省天文协会副理事长的施泽民“看不懂”。不仅他看不懂,这篇厚得像书一样的文章,同样让很多评委读不懂。

这篇论文,涉及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领域,光一个题目中的“寒武”两字就打倒了一大片评委。这篇论文后来去参加了全国的创新大赛,那么多的院士、教授,竟然也不知道应该给个什么奖。一个退休了的南京大学天文系的老教授听说了这件事,把文章拿来一看,吓一跳,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于是文章毫无悬念评上了“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

说起这段故事,施老师笑声不断。“他思考问题的方式,跟别人不一样,他喜欢研究问题的对立面,喜欢逆向思维。比如那篇论文吧,很多人研究寒武纪,是研究当时的地质的,而他偏偏研究当时的天体,完全是冷门的。”

会管理时间:科研学习两不误

陈立先是杭州少科院的首任院长,1999年杭州少科院成立前,他已经是中国少科院的首批院士了,当时全国只有13人。

施泽民还记得,1999年他领着陈立先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少科院大会:“他当时问了杨乐院士一个问题,说‘我现在有个困惑,做科研活动的时间花得多了,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就不够了,我该怎么办?’杨乐告诉他,‘如果你真正爱好科学,时间怎么分配,你自己自然会调配好的’。”

陈立先开始不明白,但当他越来越沉迷于小发明后,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了,又想把小发明继续搞下去,怎么办?他就更努力地学习相关知识,对学习的投入加大了,学的东西多了,知识储备多了,小发明更顺利,反而一件又一件地做成功了。

施老师说,搞科研与学习成绩是不冲突的,喜欢搞科研的孩子,他们的成绩不会差,因为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比如邵林博,他在初三时就已经把高中的数学学完了,他的数理统计水平,比一般老师还要高。”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实习生 李骞 程晓琳 记者 梁建伟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