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01-11 07:01   

它们将这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让家禽远离传染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新技术构建及其应用 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一种疾病在中国的集约化养殖鸡群中广泛流行。生了病的鸡精神萎靡、羽毛松乱、食欲不振、下痢、虚脱而死。这种病就是传染性法氏囊病,它传染性极强,能直接捣毁鸡的体液中枢免疫系统,死亡率最高可达70%,被称为鸡的“艾滋病”,对养殖企业、养殖专业户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养鸡国,也是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最多的国家。”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周继勇说,世界上对法氏囊病的预防主要是减毒的活疫苗,即弱毒疫苗,虽然能使疾病得到一定控制,但有毒副作用,不够理想。因此,研究开发安全有效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控制技术是全球一直以来希望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直到周继勇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了全球第一个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周继勇说:“广泛、长期的使用弱毒疫苗后,死亡率是大大降低了,但亚临床感染和发病的状态非常普遍,病毒也随之变异了。为了使疫苗持续有效,就要加强毒力,这样其实是非常不安全的。这个项目的基因工程疫苗,只是用了病毒的一个蛋白,绝对的安全。另外,传统的疫苗需要建立疫苗生产的专用鸡场,生产成本非常高,而这个项目开发的基因工程疫苗只需要在疫苗厂车间通过发酵罐培养就行了,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土壤“解毒”

(典型有机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行为与调控原理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土壤“中毒”了怎么办?还能再利用吗?在土壤“中毒”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呢?从1999年开始,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朱利中教授和他的团队便致力于有机污染过程与控制研究。他们的入手点是调控污染物的界面行为。

“要在污染土壤上生产安全农产品,我们首先要了解污染物是怎么从土壤里跑到植物里的。”朱利中教授介绍说,植物可以从根部吸收土壤溶液中的有机污染物,也可以从叶面吸收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这里涉及有机污染物的界面行为。只有摸清有机污染物界面行为的分子机制及规律,才能准确预测其迁移转化行为、诊断环境污染风险。

在揭示有机污染物非线性界面行为分子机理的基础上,课题组建立了定量预测有机污染物非线性界面行为及植物吸收积累有机污染物的数学模型,并由此揭示了基于多介质微界面行为的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调控原理,提出了全方位保障农产品安全的新思路。

这项基础研究成果在对付有机污染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时,都能用得上。

“有了这个模型,在污染土壤中种下农作物后,我们就可以准确预测30天后或60天后农作物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为选择合适的作物提供了技术支撑。这对耕地资源非常宝贵的中国来说,非常重要。”朱利中教授说。比如,一片被污染的农田,我们经过模型分析预测,如果种茼蒿的话,有机污染物会超标,但种青菜萝卜不超标,那我们就可以选择种青菜萝卜。

如果一定要种茼蒿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在土壤中加入生物碳或微量表面活性剂把有机污染物“固定”住,让它很少甚至不进入农产品中,这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仍是安全的。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陈书舫 张晨 通讯员 江英华 周炜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