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固“根”强“蔓”再出发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05-16 07:58   

更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下,浙江开放发展之路怎么走?浙江全力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让一个个“地瓜”开枝散叶。

为更好担起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责任,更好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2020年11月,浙江发布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行动方案。一头连接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义乌,一头连接全球最大海港——宁波舟山港,这条大动脉延伸联结江西、安徽、福建三大综合交通廊道,构建贯通皖赣湘鄂等沿长江一线的综合立体交通大通道,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义乌小商品市场背后的全国20多个产业集群、210万中小微企业的产品,更便捷到达义乌,销往全国全球。

宁波舟山港,则通过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举措,将腹地拓展到西安、重庆等内陆城市和新疆阿拉山口口岸,货物可以借助铁路直达港区。当前,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业务已辐射至全国16个省(区、市)的67个地级市。

国内国际双循环,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要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竞合中脱颖而出。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全球范围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

这鼓舞着浙江企业不断坚定步伐,嵌入全球产业链之中。

德国门登市,世界500强海亮集团收购的全球铜加工行业领袖级企业KME工厂内,一场变革正在发生:中国团队带来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使铜管良品率成功提升;德方工程师研发的高档铜合金棒制造技术,通过云端同步至浙江基地。这种双向赋能,正是海亮全球化战略的精髓。

“并购不是简单的资产叠加,而是技术基因的重组。”海亮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建国这样定义并购战略。自2016年收购美国制冷和水暖巨头JMF以来,海亮已完成9起跨国并购,构建起覆盖亚、欧、美、非的23个生产基地,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注入了稳定性。

走出去、引进来,考验着企业的全球化经验和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时说——

中国有句古话:“入其国者从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讳。”中国政府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一直强调,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诚信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华的外资企业,也是应该这样的。

浙江企业“走出去”,如今更多走向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市场,因地制宜协同发展,从卖产品到帮助提升技术水平,与当地积极探索合作共赢路径。

星星冷链为东南亚客户解决了冷链长效服务问题,现在是东南亚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这家成立于1988年的传统制造企业,已蜕变为覆盖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的冷链生态服务商。

企业价值链的跃升与全球化布局密不可分。2024年底,星星冷链(泰国)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而这对泰国众多的食品、饮料企业而言,是一次供应链的有效提升。

“起初,选址泰国是为了增加海外制造布局,但与当地的客户成为朋友后,大家在合作中壮大了本地产业水平,共同开拓新兴市场。”星星冷链总经理杨文说,东南亚高温天气多,许多企业对于商用制冷设备需求旺盛,但当地缺乏好的冷链设备和服务。

在星星泰国基地,生产线不仅输出冷柜,更搭载着物联网模块,可实时监测东南亚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设备运行状态,企业根据数据提供维护服务。

目前,星星冷链已经下定决心要在泰国扎下根,企业正在和园区的中资企业一起为工业园区周边修建道路等公共设施,共同为当地发展尽一份力。

汲取养分,壮大块茎,一个个浙江企业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中,实现内外循环畅通、互利共赢。

2004年底,浙江全省境外投资企业累计1760家,总投资额仅7.8亿美元;到2024年底,全省累计备案对外投资企业超1.4万家,对外投资备案额达1444.2亿美元,覆盖153个国家和地区。

(原标题:浙江:固“根”强“蔓”再出发)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施力维 王世琪 拜喆喆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