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开年四个交易日,而将触发熔断的两个交易日时间相加,差不多只有一部电影的时间——155分钟(其中1月4日交易140分钟,昨日交易15分钟)。也正是这样一部令人坐立难安的“电影”,成了中国历史上花费最为昂贵的一本。数据显示,2015年12月31日A股总市值为52.92万亿元,昨日A股总市值约为46.27万亿元,四个交易日蒸发了6.65万亿元市值。根据中登公司最新公布的投资者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A股持仓投资者数量为5026.28万人。换言之,价值6.65万亿的A股“惊悚大片”,差不多平均每人要掏10多万元“买票”。
问题出在哪儿?
在A股快速下跌的同时,近期人民币汇率也出现了大幅下跌。这使得市场多出了这样一种声音:投资者不应该过多纠结于熔断机制本身,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是什么原因引发了熔断?
昨日上午9点15分,中国央行调低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0.51%至6.5646,为去年8月13日以来最大跌幅。9点26分,离岸人民币大幅下挫0.40%至6.7397。在人民币暴跌之后的不到20分钟里,沪深300指数便因为持续下跌触发熔断。而在本周一,A股大幅下挫两次触发熔断的同一天里,同样发生了人民币暴跌的现象。这给人一种直观的印象: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下行,诱发了股市大跌。
在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看来,在美联储加息、美元走强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近期持续走低,引发资本外逃担忧,这成了近日股市持续暴跌的一大原因。为此,央行昨日还特地发文称,“面对投机势力,央行有能力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当然,人民币暴跌仅仅是A股近期持续下挫的其中一项原因。“我们习惯性地把熔断机制比作是‘保险丝’,保险丝跳闸是为了保护家里的家电不会因为超负荷运转而损坏。但如果保险丝经常跳掉,那么你就会考虑保险丝本身是不是存在一些缺陷。”在沪上相关公募基金人士看来,监管层推出熔断机制的本意是保护中小投资者,让市场恢复冷静。但从最近两次5%到7%熔断的触发间隔来看,时间都非常短(第一次是7分钟,第二次是3分钟)。从某种意义上讲,熔断加剧了市场的恐慌,这与监管层的初始意愿相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目前整体的市场结构以及交易机制。“众所周知,目前A股的主体交易者仍然是广大中小散户,这意味着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时,A股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十分明显。典型的例子是去年股灾发生后,A股市场频频出现千股跌停、千股涨停的现象。”上述公募基金人士指出,在这样一个市场结构下,熔断机制推出,特别是向下熔断时,往往会给投资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在本就有涨跌幅10%的限制下,新增加的两档熔断阈值,如增添了两台大水泵一般,其强大的“磁吸效应”将A股市场本来就紧张的流动性悉数抽干,造成了反弹无力。
证监会发布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7日A股交易暂停后,备受关注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出台。按照新规,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规定于1月9日起施行。
证监会同时表示,出台减持规定并不意味着证金公司等“国家队”即将退出,其稳定市场的职能也不会发生改变。
业界认为,作为A股短期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最严减持禁令”到期对A股的冲击有望因此获得显著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