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信托违约事件将“不断发生”
2014年如此密集的兑付期,自然而然引发了投资者对兑付风险的担忧。
此前,“刚性兑付”一直是信托产品的“标示”,但去年底以来,违约事件正在频频上演,比如吉林信托总规模10亿元的“松花江77号”产品已连续六期逾期未兑付,解决方案至今未出。
业内认为,2014年,信托违约事件将不断发生。
巴克莱此前发布报告称,统计媒体报道发现,2012年以来中国至少有22款存在如期兑付风险的信托产品,合计金额人民币137亿元。它还留意到2011年下半年以来,集合信托的平均期限已经减少到两年以下,这意味着借贷方不得不更迅速地将债务展期,否则就可能面临流动性问题。
除了产品的大量到期,监管层对于产品“刚性兑付”的弊端也已经作出了警示。央行4月底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提到,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现象有悖于“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市场原则,不仅助长道德风险,也引发了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动,市场无风险利率上升。
《报告》还首次提出,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刚性兑付,顺应基础资产风险的释放,让一些违约事件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自然发生”。
“有序违约”序幕正在逐步揭开
在国内外机构及专家看来,中国信托业的有序违约将在2014年拉开。
巴克莱认为2014年中国信托产品可能发生“有序违约”,之所以认为中国信托产品有序违约,巴克莱称是因为信托的不同投向领域和地区的风险都不会平均分布,此外,信托问题产品的占比还是很小。巴克莱标示,虽然短期内打破刚性兑付会让市场情绪受到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对银行业有利,这也是改革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美银美林大中华区经济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经济学家陆挺预计,不良信托贷款会相对有序地得到处理。陆挺认为在信托产品当中,中国政府可能会避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生违约,但可能会允许矿业信托产品发生违约,因为矿业信托贷款局限于中国西北地区。
事实上,监管层已在各种正式及非正式场合中指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集中爆发。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会见中外记者时表示,金融产品违约个别情况难以避免,但必须加强监测、及时处置,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浙江调研时也指出,始终保持金融稳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