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7日发布的《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14)》称,信托的发行量在滞后7个季度左右表现为到期量。按此推算,2014年的到期信托量大约为5.3万亿元,较2013年增幅超过5成。而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11.73万亿元,比年初增长0.82万亿元,增幅7.52%。
如果以5.3万亿来推算,那么,2014年的到期信托量将占到整个信托资产总规模的45.2%。这个巨量数据大到惊人。野村控股认为,5月份,是信托产品兑付高峰的开始。
逾五万亿信托到期 同比大增五成
海通证券的研究也给出了几乎一样的数据。海通证券认为,2014年信托到期量约5.3万亿元,较2013年将增长超过50%。其中,基建信托到期量约1.4万亿元,占比26%;地产信托到期量约6335亿元,占12%;产业(工商企业)信托到期量约1.7万亿元,三大类信托中到期量最大,占32%。
之前市场一致认为今年是信托兑付的高峰,不过,数据如此之大还是超出了部分人士的预计。多位信托人士表示,今年每一个季度的信托到期额都将高于上一期,从5月份开始,“兑付高峰”可能将不断往后延。而多家国内券商及国外知名投行的观点认为,今年二、三季度的到期兑付量上升最快,是金融违约风险较高的时段。
东方证券非银分析师王鸣飞指出,今年二季度信托到期额环比一季度增速较快,其中贷款类信托的到期额可能达4500亿元,环比增长23%,远高于2012年至2013年间平均4%的增速,预示信托业二季度兑付压力相对较大。
野村控股则预计,今年9月开始中国将发生信托兑付危机,届时到期的信托产品将从一季度的6940亿飙升至1万亿人民币。今年三季度到期的信托产品将飙升至12733.06亿元。
基建信托5月份兑付压力较大
在业内看来,由于单一信托主要交易对手为银行或机构投资者,信托公司并不需要进行刚性兑付,因此更为市场所担忧的刚性兑付涉及到的多是集合信托。中信证券与国金证券均指出,2014年将有9000亿元集合信托到期,到期规模大幅上升,资金投向上,包括平台类信托的基建信托最多。
据国金证券分析,包括平台类信托在内的基建集合信托到期规模最多,达2720亿元,几乎是2013年的三倍,占比30%。
海通证券测算指出,流向基础产业的信托到期量滞后发行量大约七个季度,据此计算2014年基建信托到期量约1.4万亿元,月度分布上参考用益信托网数据,5月份将是到期量高峰,当月到期信托约占全年的28%,即约3920亿元。
用益信托在线测算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份基建类集合信托成立352款,规模总计455.4亿元,占当期全部成立集合信托产品总规模的约16%。作为信政合作的风向标,基建信托在地方政府今年面临较大偿债压力的背景下“缩水”明显,信托公司亦日趋谨慎。
2014信托违约事件将“不断发生”
2014年如此密集的兑付期,自然而然引发了投资者对兑付风险的担忧。
此前,“刚性兑付”一直是信托产品的“标示”,但去年底以来,违约事件正在频频上演,比如吉林信托总规模10亿元的“松花江77号”产品已连续六期逾期未兑付,解决方案至今未出。
业内认为,2014年,信托违约事件将不断发生。
巴克莱此前发布报告称,统计媒体报道发现,2012年以来中国至少有22款存在如期兑付风险的信托产品,合计金额人民币137亿元。它还留意到2011年下半年以来,集合信托的平均期限已经减少到两年以下,这意味着借贷方不得不更迅速地将债务展期,否则就可能面临流动性问题。
除了产品的大量到期,监管层对于产品“刚性兑付”的弊端也已经作出了警示。央行4月底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提到,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现象有悖于“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市场原则,不仅助长道德风险,也引发了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动,市场无风险利率上升。
《报告》还首次提出,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刚性兑付,顺应基础资产风险的释放,让一些违约事件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自然发生”。
“有序违约”序幕正在逐步揭开
在国内外机构及专家看来,中国信托业的有序违约将在2014年拉开。
巴克莱认为2014年中国信托产品可能发生“有序违约”,之所以认为中国信托产品有序违约,巴克莱称是因为信托的不同投向领域和地区的风险都不会平均分布,此外,信托问题产品的占比还是很小。巴克莱标示,虽然短期内打破刚性兑付会让市场情绪受到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对银行业有利,这也是改革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美银美林大中华区经济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经济学家陆挺预计,不良信托贷款会相对有序地得到处理。陆挺认为在信托产品当中,中国政府可能会避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生违约,但可能会允许矿业信托产品发生违约,因为矿业信托贷款局限于中国西北地区。
事实上,监管层已在各种正式及非正式场合中指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集中爆发。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会见中外记者时表示,金融产品违约个别情况难以避免,但必须加强监测、及时处置,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浙江调研时也指出,始终保持金融稳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信托业或已迎来第七次清理整顿
中国信托业,虽然仅仅诞生了三十多年,却已经历了六次清理整顿。从高峰时期的1000多家,缩减到如今的68家。
今年4月初,银监会下发《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4]99号)其中明确指出,健全信托项目风险责任制,对所有信托项目、尤其是高风险项目,安排专人跟踪,责任明确到人。对已开展的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业务,银监会明确规定,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业务。对已开展的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业务,要查明情况并形成整改方案,于2014年6月30日前报送监管机构。
此外,保监会日前也发文规范保险公司投资信托产品,而近一个月来,信托业也不断曝出高管遭调查的案件。
业内人士分析称,种种迹象表明信托业的第七轮清理整顿已经悄然开始,也许这次清理整顿不会像前六次那样轰轰烈烈,但清理整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信托业的业务框架已经明确,在此基础上今后还会有经常性监管措施的出台,而整顿清理之后,信托将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