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闻堰吃黄蝖儿已成流行风
杨大厨烧了30年黄蝖儿
昨天,我们驱车到萧山闻堰镇,找到一个做了30多年黄蝖儿的厨师杨迪兴。他在新亭子饭店亲手烧了三道黄蝖儿:大头菜烧黄蝖儿、葱油爆黄蝖儿、烩三鲜(黄蝖儿、螺丝、文蛤),吃上去不油腻、味道纯,鲜味生津。
杨师傅说,他18岁学厨师,做了30多年的黄蝖儿——
黄蝖儿是地地道道的农家菜,原先钱塘江两岸的人家都是白煮、清蒸,蘸蘸作料,当荤菜吃。那时,想吃了就到钱塘江里捞,沙地里掏,当然,吃它还得有点耐心,不好拿回家就煮,要放在水盆里,让它们夜里悄悄地张开嘴,伸出肉“舌头”,一夜吐完壳内的泥沙。
煮黄蝖儿也是有学问的。水烧滚了放黄蝖儿,放进去就不要再动了 ,不能像炒菜一样拿着铲子去翻动,也不晓得怎么回事,反正稍微一动,黄蝖儿就闭上口,不再张开了,即使煮熟了吃起来也不方便。
(网上找到一个杭州籍人士远在澳大利亚写的一个《过年》的散文,说,小时候过年热闹,但人多他又怕羞,每次到外婆家拜年,躲在大人后面怯生生的,不张口说话,二舅把他比作黄蝖儿,总是笑着说,“挖不开的黄蝖儿”来了。)
还有就是煮到什么火候拿出来,火候不到也不张口,火候大了肉就散掉了,不好捏着蘸作料。
黄蚬与黄蝖儿
黄蚬(xian),《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软体动物,介壳圆形或心脏状,表面有轮状纹。生活在淡水中或河流入海处,肉可吃,壳可入药。
据说,蚬肉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硒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蚬肉中所含微量的钴对维持人体造血功能和恢复肝功能有较好效果。
杭州本地人把这个贝类食物,叫黄蝖(xuan)儿,西湖边几家餐馆菜谱上也都写成“黄蝖”。但在《现代汉语词典》找不到这个字。这两个字不知道是先有“蝖”还是先有“蚬”。
摸黄蝖儿的记忆
那辰光江堤还在秋涛路这边
昨天,随机访问了10个杭州本地人(年龄32—60岁)。
32岁的女同事:前几天,她带女儿去赴宴,回来问女儿,小能(女儿的乳名),这么大一桌菜,哪个最好吃?3岁的小能咂巴一下嘴,想了想说,“那个阿姨夹给我吃的东西,小小的两扇门,一扇门里是空的,一扇门里有肉,那是什么呀?真好吃!”
“黄蝖儿!”妈妈听了惊奇地叫起来,“记住,那叫黄蝖儿!”她重复了一遍。女同事说,只要读出这个菜名,她的记忆马上回到20多年前,她就住在钱塘江边,跟着爸爸去江边沙滩上摸黄蝖儿的往事……
“黄蝖儿在沙地里露出很小一道痕迹,小时候,我的眼睛早早近视了,又不肯戴眼镜,看不清,只能光着脚丫踩,踩到了也不急着弯腰用手掏,而是先用脚趾力量,使劲把它抠出来……每天捡个四五斤,回到家才看到,原来隔壁小朋友也去摸黄蝖儿了,简直是炫耀式的吃法,手里抓一把,拿到外边吃,吃完肉还吸着壳,滋滋地响,满嘴油水儿。当时荤菜很少,这也算一顿荤菜了……”
60岁的楼大伯:小时候,四桥这一段的钱塘江,水清沙黄,住在钱塘江边,虽然算不上什么江景房,但还是很幸福——就是因为可以经常在潮水退去时去摸黄蝖儿,那个辰光,江堤还在秋涛路这边呢。
……
总之,提到“黄蝖儿”时,他们都像出租车司机胡师傅一样,立刻兴奋。
|